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问题
1.研究背景
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统计,截止到2006年底,我国有智力障碍人士(简称“智障人士”,下同)约1182万人,其中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有650万,占比为55%。全国0~6岁残疾儿童为139.5万人,其中智力障碍儿童(简称“智障儿童”,下同)为95.4万,同龄人口占比为0.931%,而且有每年新增13.9万的发展趋势。[ ]现实表明,近十年间智障人士,尤其是智障儿童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我国为智障儿童设立的特殊教育机构,提供的现实服务也越来越多。但从对发达国家的借鉴及对智障儿童的现实需求分析的角度来说,与智障儿童的成长与发展密切相关,对智障儿童的康复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遭受着来自生活、社会等多层面压力的智力障碍儿童家庭(简称“智障儿童家庭”,下同)却未能接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智障儿童家庭由于这一特殊的新增家庭成员面临着心理障碍、父母婚姻关系的不稳定性、家庭环境不和谐等显性的问题,同时还存在儿童康复环境不稳定、受到社会边缘化等潜在威胁。这些问题和威胁的存在都会对智障儿童康复和社会融合的节奏造成极大冲击。
概观国内社会工作研究领域对智障儿童家庭的研究,多是针对于在长稳状态下智障儿童父母作为智障儿童照顾者的应对方式及相关家庭教育,以智障儿童家庭为研究对象的研究相对缺乏,现实运作的指导意义也不大。而现实却因智障儿童病理的特殊性和治疗的长期性,一些家庭在面对环境障碍的突然冲击时不知所措,急需获得社会的支持和实践的指导而不可得。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家庭并不是完全丧失对抗环境阻碍的能力,由此而产生的自我负面评价和自我放弃既是对家庭系统的自我解体,也是对智障儿童康复的破坏。由此,发挥社会工作介入的专业优势,对智障儿童家庭实现“增能”,研究和建立相关社会支持网络,增强智障儿童家庭面临困境的抗逆力,树立发展的自信心对智障儿童家庭的建设和智障儿童的康复便尤为重要。
2.研究问题
基于以上现实背景,笔者借助在专业社工机构的实习,接触智障儿童及其家庭,以“增能”理论为指导,分别以智障儿童和智障儿童家庭为服务对象开展社工服务和相关研究。本文以智障儿童家庭为服务对象的“天使宝贝”项目为依托,从增强智障儿童家庭社会支持网络建设和自信心的角度出发,研究智障儿童家庭增能服务的社会工作介入过程,通过参与式观察法、深入访谈法等技巧收集项目服务过程中所使用到的服务方法和服务成效,并对服务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深入地探讨,从而为社会工作介入智障儿童家庭的增能服务提供现实意义的借鉴。值得一提的是,基于服务对象的敏感和服务质量的考虑,本文的研究对象即相关的智障儿童家庭均由前期针对智障儿童开展服务时衍伸而来。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当前国内外主要把智障儿童家庭作为智障儿童康复的支持要素之一,主要以家庭教育范畴为主,如智障儿童的社区管理与家庭关怀,智障儿童父母的应对方式及影响因素等,更多的是在微观上对智障儿童家庭进行研究,仍以智障儿童康复为主要研究目的。而将智障儿童家庭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宏观上对智障儿童家庭进行增能服务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为智障儿童家庭提供理论和研究支持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
本文的研究主要在增能视角下,以智障儿童家庭为研究对象开展社会工作介入研究,深入探究智障儿童家庭作为发展个体在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上的问题和需求,分析智障儿童家庭增能服务的模式和过程。在此过程中,对推动社会对智障儿童家庭作为社会个体的认识和深入探讨,创新智障儿童家庭的研究方法,丰富增能理论的应用和社会工作的服务模式,及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的本土化运作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智障儿童家庭增能服务的社会工作介入(2):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28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