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管理论文 >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就地城镇化模式与优化路径探讨(2)

时间:2019-01-30 19:47来源:毕业论文
推进就地城镇化是我国当前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路径。城市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村庄的发展、乡镇的发展、小城市的发展和大中城市向国际化发展。


推进就地城镇化是我国当前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路径。城市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村庄的发展、乡镇的发展、小城市的发展和大中城市向国际化发展。但是随着大城市的“城市病”日益凸显,房价的节节攀升,户籍制度的严格管制和农民工的乡土情怀,异地城镇化已不适应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因此,就地城镇化的推进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是适应目前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也改善了农民的生活,完善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这对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同时,当前我国的城镇化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问题。本文从新型城镇化与就地城镇化之间的界定出发,对当前推进就地城镇化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推进就地城镇化的优化路径做一些简要探讨。
2.新型城镇化与就地城镇化的界定
新型城镇化不同于传统的城镇化模式,它是以城乡协调、城乡一体、城乡兼顾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发展模式。新型城镇化更为重视农民的切身利益,贯彻以以人为本为核心,使得其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增辉,进而调动农村产业发展,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真正实现从“农村”到“城市”的转变。
新型城镇化的“新型”体现在要由过去片面追求非农人口比例增加、城市规模扩大,改变为以城市的社会文化、大众服务等内在为核心,使我们的城市成为名副其实的适宜人居场所。并且以不牺牲粮食产量、生态环境为准绳,切实为农村发展着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新型城镇化应采用多文推进的方式,这主要是我国东西南北各地的差异造成的。西北部人口稀少,经济薄弱,推进城市化难度比较大,所以在短期内仍然以鼓励农民走出去的模式也就是异地城镇化模式为主。东部地区,产业集聚,人口密度大,资源相对来说比较稀缺,建议以中小城市或乡镇为基础,采用就地城镇化模式。
何谓“就地城镇化”?就地城镇化就是农业人口不迁移到大城市,而是农民在原来居住地附近范围内,以城镇为依托,通过提高生产力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城镇公共事业、提高农民素质,改变农村以前落后的生活方式,让农民过上质量更高的生活。
近年来,农村地区以其适中的规模、优美的生活环境、舒适的氛围和慢生活等相对优势,不仅保留了农民,也吸引了本市居民开始定居在农村。在新型城镇化道路建设的过程中,随着国家越来越多的将国际标准的城市功能作为非主流小镇的建设标准,将大大降低城市的预期收益,具有独特魅力和优势的就地城镇化将成为城市化的独特可行的模式。出现在发达国家和中国大城市的“逆城市化”现象,为农村“就地城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参考。
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就地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在2014年时,就将农村的城镇化和城市的城镇化并在同样的高度进行重视,他指出“城镇化的健康发展,需要有高度发达的农村城镇化作为支撑和动力。”——这指出了当前农村就地城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推进农村就地城镇化发展指明了道路与方向。不过,从思想认识、产业发展、能源资源等发面来看,就地城镇化在中国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
3.1 思想认识存在误区
在传统异地城镇化模式的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农民普遍认为,只有到城市生活居住才能真正成为城里人,有很多有志农村青年都不约而同地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编织着自己的“都市梦”,这种“逃离农村”的观念在农民的心中早已根深蒂固,他们经其所能地进行着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李克强总理曾经提出的“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的农村城镇化理念,显然这部分农民没有真正领悟总理的话。到城市去固然能够实现业非农化、生活方式城市化和价值观念现代化,但这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同时还会伴随着人口转移过程中带来的负面影响。事实上,由于农民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与城市生活不相符,许多从农村搬迁到城市的居民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城市生活。对他们而言,只是改变了户口上的身份。另一方面,一些城镇方面的专家学者认为,就地城镇化很难以固定的模式进行推广,比如各地复杂的地理条件所带来的阻碍、地方产业发展模式以及发展状况不同。因此,对政府执政者而言,他们更热衷于对大中城市的发展,对小城市、和乡镇只是停留在空谈阶段,对农村与城镇的政策制定上的不平衡性更是显而易见的。这些严重阻碍了就地城镇化发展以及就地城镇化模式的推广。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就地城镇化模式与优化路径探讨(2):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30162.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