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理论意义:国内学者对保障房建设融资渠道的拓展有不少建议,如资产证券化、借贷民间资本、福利彩票等方式,但大部分仍停留在理论探索层面。本文的论证一方面丰富了资金获取的渠道,有助于推动保障房融资模式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保障性住房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重头戏,它涉及收入再分配、公平等多方面的社会问题。若能解决其资金困难,实现保障房制度在全国范围的实施和推广,无疑会成为建设“公平、高效、和谐”社会的助推器。
现实意义:目前保障性住房的融资问题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保障房建设资金缺板已经严重制约了政府住房保障计划的推进,本文对PPP 模式下的保障房建设和运营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通过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可以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实现了政府和私人机构在资金、技术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无缝对接,加快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改善住房供需失衡的尴尬局面,并且能提高中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水平,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文将 PPP 模式应用于保障性住房将会遇到的困难加以阐述,并且丰富和补充保障性住房融资模式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
本文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首先,通过文献深入了解PPP模式和保障性住房的特征,为两者的有效融合提供理论依据,并全面分析保障性住房发展的现状以及保障性住房PPP项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采用理论研究的方法,分别为公租房、廉租房和经适房选择合适的融资模式,并设计具体运作流程,此外,结合PPP模式和保障性住房的特点,按照风险分配原则制定合理的风险分配方案,并据此建立有效的激励和运行保障机制。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PPP相关概念界定
2.1.1 PPP模式的概念及特征
PPP模式全称即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伙伴关系或为公私合伙企业模式。PPP模式首先在英国兴起,之后便广泛地流行于西方国家,在当时是一种新兴的公共产品供给模式。以英国委员会给出的定义,较好地将PPP模式的含义进行阐述。PPP模式就是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为了达到共同所追求的目标而形成的一种风险分配关系。PPP模式分为广义和狭义的概念。广义是指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为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而建立的各种合作关系;狭义即为项目融资模式的总称。但不管是广义含义还是狭义含义,都是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私营企业可以将投资、设计、建设、管理等合理用于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中,更好地实现公平与效率。
PPP模式的实质是公共部门按照公共产品定位及需求,选择私营企业来对产品进行生产管理再回购。其具体流程主要是公共部门根据事先确定好的产品定位,按照公开招标模式确立企业为主要合作伙伴,在之后的设计、建设、管理、运营上由企业具体负责,政府作为政策优惠的制定者和建设过程中的监管者身份出现。双方以合同作为法律保障。
PPP模式的理论依据主要为公共产品理论。根据公共产品是否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特点,保障性住房应定义为准公共产品,它较之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即政府和私人均有供给责任。
由以上定义可以看出,PPP项目有三个重要特征:合同约束下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分享项目利益和共同承担项目风险。
(1)伙伴关系。伙伴关系是的第一大特征。项目最为首要的问题就是伙伴关系,没有伙伴关系就没有所有成功运行的项目都是建立在伙伴关系之上的。与其他伙伴关系相比,伙伴关系的独特之处在于项目目标一致:以最少的资源产生最多的产品或服务。私人部门借此获得自身利益,公共部门也在项目建设中满足社会对目标产品的需要。 保障性住房建设的PPP模式研究(4):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44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