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卧龙湖矿井概况
卧龙湖煤矿位于安徽省濉溪县铁佛、岳集境内,南北长约8~9km,东西宽约3.5~4km,面积约28km2。矿井交通位置所示。井田内地势平坦,地面标高一般在+8.50~+31.61m之间,平均+30.40m,总体趋势为西北高东南低。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900kt/a,矿井服务年限为38.5a。
卧龙湖煤矿地理位置图示
2.1 煤层地质
2.1.1 煤层
矿井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及上统上石盒子组,含10个煤层(组),煤层平均总厚7.35m,其中1、2、3、4、5及11煤层暂为不可采煤层,6、7、8、10为可采煤层。可采煤层平均总厚5.86m,占全部煤层平均总厚的79.7%,全矿井可采储量为48.5Mt。
就全矿井而言,各煤层均受岩浆侵蚀较为严重,煤层可采性大大降低。而单就5线以北而言,各煤层稳定程度增加,岩浆侵蚀范围小,可采面积比大大提高。6煤层属不稳定煤层,7、8、10煤层属较稳定煤层。
10煤层位于山西组中部,是山西组内唯一可采煤层,上距铝质泥岩60m,下距11煤层约30m,距太原组一灰约50m。煤厚0~4.31m,平均1.67m。该煤层受岩浆侵蚀最为严重,仅在矿井西部5-6线至8线残留一小块可煤层可采区。煤层(天然焦未计)可采指数25.4%。
2.1.2 地质
矿井内钻孔揭露的地层有石炭系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以及上第三系和第四系。
井田煤系地层为石炭系、二叠系。石炭系无可采煤层,未作为勘探对象。二叠系含煤地层自下而上分为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及上石盒子组。
据井田内钻孔揭露资料统计,10煤为下二迭统下石盒子组(P1s)。本组厚93~127m,平均108m,含10、11两层煤层(组)。据沉积环境及岩性特征,其可分为上、下两段。下段:自太原组一灰顶至10煤层,厚43~73m,平均53m。底部为深灰色、灰黑色泥岩或粉砂岩,向上岩石粒度逐渐变粗,近10煤层处发育一层浅灰色叶片状砂岩,具波状、透镜状、混浊状层理,层面上多白云母片,具底栖动物通道,含菱铁质结核及黄铁矿颗粒。上段:自10煤层至铝质泥岩,厚43~70m,平均55m。岩性由砂岩、粉砂岩和泥岩组成。再向上发育一层灰~灰绿色长石石英砂岩,其胶结疏松,俗称泡砂岩。
2.1.3 地质构造
本矿井位于徐宿弧形构造的西缘、丰涡断裂的东侧、赵庄背斜的北翼。4线以南表现为向北东向倾斜的单斜构造,4线以北表现为短轴状的张大庄背斜和孟庄向斜组成的褶曲构造。地层倾角较缓,多在5~20˚之间,个别地段陡达40˚。矿井内岩浆岩普遍发育,主要以顺层侵入的方式侵入煤层,对煤层的破坏作用较大。
2.1.4 火成岩侵蚀情况
本矿井岩浆活动普遍,自2煤层位至C3皆有岩浆侵入。岩浆的侵入不仅影响了煤层的可采性,对煤质、地层厚度均有较大影响。经肉眼及镜下鉴定分析,本区岩浆岩种类较为复杂,不仅有中性闪长岩类,还有基性辉长岩类。
本矿井岩浆侵入范围广,由浅至深范围渐大,侵入中部煤组主要在4线以南,而至下部10煤层则全区都受岩浆侵蚀(仅在矿井东部5线至8线残留有少量煤区),煤层大都变质为天然焦。岩浆岩侵入产状多为岩床,少量为岩脉,其往往顺断层破碎带及煤层侵入煤系地层。
由于岩浆侵入煤系地层或煤层,导致本区煤层变质程度普遍提高,煤的硬度和视密度加大,挥发分减小,粘结性减弱,发热量降低。
岩浆侵入对地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使煤层出现分叉(或被吞蚀),使煤层夹矸增多,结构复杂,煤厚变小,可采性变差;二是使地层局部增厚,煤层间距加大。 卧龙湖煤矿突出危险性预测敏感指标研究(3):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49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