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3 非政府组织的专业化服务能力低
非政府组织自身的非营利性、公益性等特点,决定了非政府组织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员要具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他们的素质、专业化水平对非政府组织的服务能力及其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非政府组织的员工不仅应当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技能,而且应当具有高度责任感、很高的个人道德和很强的团队合作精神。但是,我国绝大多数受到政府支持的自上而下的非政府组织中,主要的工作人员几乎都来自政府机构。其中有许多是从第一线退下来的离退休人员,这些组织几乎没有固定的人才渠道,定员和编制极为有限,他们主要依靠志愿者开展工作,与人们对非政府组织的期望存在很大的差距,降低了非政府组织的公信力。
4.1.4 非政府组织的效率低下
首先,表现在组织的目标管理状况。多数非政府组织的团体对远景缺少规划,甚至一小部分组织没有任何的工作计划。除了针对组织目标制定工作计划外,是否严格按照工作计划来执行,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也是十分重要的。非政府组织以使命为先,以信念为动力,有公众捐赠和志愿者的参与,没有等级森严的官僚体制,公众要求非政府组织提供成本更低,质量更高的社会产品和公益服务。但是,受服务对象的狭隘性和内部治理缺失的影响,我国非政府组织提供服务的效率并不高,服务质量并不好,与捐赠者的期望相差甚远,不能圆满完成组织的使命。一些全国性的慈善机构效率平平,在募捐和管理上花费太多,而用于为公众服务的费用不到收入的50%,使组织完不成既定的工作目标。
其次,组织缺少活力和创新。非政府组织只将内部的活动和完成政府指定的工作作为主要活动,社会参与很少。并且社会资源的筹集能力不足,不能及时将社会上的散置资金聚集起来,引导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活动中去。
4.1.5 组织管理者的腐败
管理者的读职腐败是非政府组织公信力缺失的又一典型行为,非政府组织主要管理者诈取组织基金、奢侈消费、获取高薪金的现象比比皆是。非政府组织成立的初衷是致力于公益,而伴随组织的发展,其结构和人员往往朝宫僚化方向演变,最终导致组织的公益目标被置换为争取资金,为组织自身甚至某些个人谋利。特别是那些规模较大、时间较长、资金较多的组织,普遍存在决策过程不民主、不公开的现象,又缺乏有效监督,为组织管理者的读职腐败创造了条件。很多组织管理者无法抵挡巨大的利益诱惑,利用监管真空,陷入权利自腐的泥潭。
4.2 非政府组织公信力缺失的原因探究
造成我国非政府组织公信力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宏观因素也有微观因素,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分析,以下将从非政府组织的自身发展机制、自律机制以及社会监督机制等方面来剖析我国非政府组织公信力缺失的原因。
4.2.1 非政府组织的自身问题
4.2.1.1 非政府组织自身的发展机制缺陷
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主要是在国家力量的推动下实现的,即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公共权力主要从政府或相关国家机构处获得。在公民社会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非政府组织作为公共空间与私人生活的纽带,它把社会服务和公益事业视为其主要活动领域。其产生和发展则是一种“非政治化”的有组织的社会化集体行动的结果。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引起了国家一社会关系的转型。然而当前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依然是建立在国家权力对市民社会的渗透这一基础之上。这表现为,当前我国很多非政府组织都是从国家或政府处获得公共权力,具有“官民”的双重身份,公私混合,行政化倾向严重。在我国这种从政府部门获得公共权力、实际行使政府职能的非政府组织,除了国家根据特定目的或特定法律设立的特殊社会团体,如工会、共青团、妇联等,还有一些由政府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社会化而产生的非政府组织。随着我国从包揽一切社会事务的全能政府向社会事务的宏观调控者与管理者的角色转变,政府大量精简了机构。但许多从政府分离出来所形成的各类名义上的协会、团体等依然占有国家编制、享受国家预算、拥有行政级别,并在实际行使政府职能。这类非政府组织几乎都保持着类似政府部门的行政化运作方式 。北京大学的李景鹏教授在一项关于社团的调查中指出,“许多社团和行政主管部门的相应的层级部门之间实际上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中国目前几乎所有协会的情况都是如此”。这种从政府中分离出来但依然拥有并行使政府公共权力的非政府组织在我国是一种普遍的情况。这不仅造成了我国非政府组织的独立性、自治性的缺失,而且也使其行为缺少了社会公益性,因而得不到社会的普遍认可,进而造成了非政府组织的公信力缺失。 中国红十字会信任危机非政府组织的公信力研究(5):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4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