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压力影响
中国媒体对待慈善者的报道态度从一开始就是不平和的。要么把慈善者架到一个很高的道德高度上;要么就是质疑、贬低一些慈善者的行为。这是由于媒体在报道慈善新闻时没能遵守客观性原则造成的偏差[5]23。在汶川地震救灾期间,陈随身带了200万元的现金支票,到成都后提出25万,一路向灾民发放,对于这样的发钱行善不仅突破了固有的慈善模式也打破了低调慈善的旧形象,不少网友和专家予以大力赞许。但对于陈之后上传至微博的照片引起了网友的质疑。网友们认为一位真正以救助为目的的救助者不会去花时间与灾民合照而且还特意显摆发放的救助款,甚至是将其上传至微博,而且有网友指出,陈所拍照片“动作生硬,看似摆拍”。在贴吧中也有不少网友发帖跟帖谈论陈光标的高调慈善行为,主要观点就是认为陈光标高调的实质就是作秀。舆论媒体甚至将矛头指向陈所在的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认为陈将大额资金投入到民间慈善又拿什么去维持企业正常的经营?正是诸如此类的言论更加让网友及舆论媒体证实陈光标作秀的观点。正是由于这样的先例,2010年陈赶赴新藏云贵川等地捐赠4316万元后在人民币墙后留影,引发恶评;同年3月中旬,陈在日本地震灾区救援中将一名日本妇人从危房中就出来,遭网友批驳,称其动作生硬作秀;之后在云南盈江地震灾区行善时,他让群众一起手举200元捐款合影的行为,再惹争议。所以我们不难看出,很多民众已不再相信陈的民间慈善行为了,认为他不管怎么行善都是作秀。在如此大额且频繁的捐款情况下对其公司的经营模式及生存模式产生质疑,甚至不少舆论媒体有报道称陈具有强硬的政府后台,还有不少舆论对其个人进行专访,关注捐赠物资的真实性及去处。由于陈光标出身贫困,舆论认为是靠坑蒙拐骗的方式发家致富的。陈光标的高调慈善不仅对其本人乃至其民间慈善行为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更致使民众对民间慈善慢慢丧失信心。
2陈光标在汶川地震中慈善行为社会舆论压力影响产生的原因
2.1政府下的民间慈善环境不佳
在汶川地震后陈光标以其高调的慈善方式塑造了其中国首善的形象、赢得潮水般的掌声与喝彩声之外,也招徕了公众的抨击与质疑。除去表面的质疑声,若更深层次的去考虑陈高调慈善的背后,我们不难发现高调慈善和之前公众接触到的政府慈善截然不同。为什么陈不选择政府慈善机构,为什么选择实地慈善?这是否又可以侧面表明某些问题?
新制度经济学派的创始人道格拉斯·诺斯指出:虽然正式约束在制度的构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决定一个制度特征的还是非正式约束[6]。
也就是说,在慈善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法律法规对其作用重大,但是慈善事业持久有序的发展还是由非正式约束来决定的[1]19。
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的慈善组织是自上而下的,所以,不管从人员的构成还是组织的运作都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慈善组织成立初期,政府的支持必不可少,但随着社会开放的程度逐渐加深,政府的主导和干预已俨然成为越位和错位。政府作为管理者,本应在法律法规的制定监督方面加以管理,然而政府立法迟缓,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备,且对民间慈善的约束较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慈善的垄断。政府不仅没有成为有力的监督者,反而监守自盗,挪用公款等致使政府公信力下降;而且,政府缺乏对民间慈善的信任,往往设置较高门槛,使民间慈善行为无法可依。就募捐渠道来说,我国民间慈善组织所开展的募捐活动带有临时性和随意性,方式也较为单一,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 陈光标在汶川地震中民间慈善行为的社会舆论研究(3):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55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