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食品安全的概念中,需要明确两个关键词的含义:食品的含义与食品质量的含义。在19991年的《现代汉语词典》中,食物指“可以充饥的产品”,食品是指“商店出售的经过一定加工制作的食物”。这两者的区别在于,食物是一种表面意义上的称谓,主要强调的是食物本身的特性,包括它的色、香、等特征;而食品所强调的是,食物所具有的的内在的属性以及社会属性,因此具有价格、需求、供给,等社会经济特征。“对于食品质量,也有着不同概念的界定,根据国际标准组织提出的被广泛接受的定义中,食品质量指:‘某一产品或服务所具有的能够满足既定需要的全部特征‘。”[1]
对于食品安全,从食品需求的角度来说,食品科学家主要强调的是消费者对于食品质量的自我感受;从食品供给的角度来看,主要强调食品质量的标准与准确测度的技术和方法。在市场上,实际的食品质量是由市场的个主体供给者和消费者双方共同决定的,因而受到市场均衡价格的影响。食品质量的内容非常丰富,有食品的安全状况(像农药残留、含菌量等)、营养成分与水平、体验价值、生产的过程等等。
1.1.3食品安全问题概念界定
关于食品安全问题。“我国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最早出现于1973年,当时出现了‘世界粮食危机’针对这种食品安全事件的产生问题,我国提出了关于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目标”。[2]因此,我国最初对于食品安全的研究侧重在粮食的生产,以及流通的数量以及需求结构与变化趋势等方面,提出了食品获取安全的概念。其中包括,供求结构与波动、流通体制改革、资源的利用状况、贸易以及围绕提高产量提出的生产技术与制度等领域的分析和研究。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许多学者就提高粮食产量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在耕地面积增长以及劳动力增产效果有限的情况下,化肥等现代要素投入的增加,粮食生产体制与市场流通改革的加快,仍显示出巨大的增产潜力和发挥着显著的影响”(林毅夫,1992;樊胜根,1993);“自然资源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可以通过节水、合理分配工农业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以及加强科学管理与技术投入等方面有效面对食品安全问题”(贾大林,1999)。
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受到重视,对食品安全(food safety)问题的研究逐步加强。比如:“尽管目前对食品安全的分析已经具体到食品生产、食品分配与食品获取途径,但仍然没有反映食品生产在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的可持续方面的需求”(肖北鹰,1999);卢良恕等学者认为食品安全的含义除了在数量方面外,还包括在其他的方面:在质量的角度上要求食物的营养全面、结构合理;从可持续的角度,要求食物在获取时应注意与自然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的可持续相协调。目前国际组织与有些政策研究组织,如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IFPRI)等定期对于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分析、测评,从而为研究食品安全政策提供实际依据,说明了研究食品安全问题的长期性和普遍性。
在这里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食品安全以良好的自然环境为基础,在生产、包装、流通、销售等环节的过程中,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因素对于食品的影响不至于导致人类的生命安全和精神健康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因素在食品安全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人类在经济活动中对于利益的追求以及其他的因素影响,使得自然环境遭到破坏,极大地威胁到食品安全;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法律对于食品安全的规范等社会经济因素,为食品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如何有效地发挥社会经济中的关键因素对于食品安全的作用,是本次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 中国食品安全技术标准与管理革新(3):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61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