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2月24日,“张庙一条街”的12家商店一同对外营业开放,并且接待了各路中外来宾参观。同一年的3月15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宋庆龄在副市长曹狄秋等陪同下参观视察了“张庙一条街”。同时他们还访问了刚搬入新村工人 (上钢一厂铸钢工人)潘阿玉、朱德康等家庭。很多刚搬入新村的工人都在说:“这就像是搬进了‘洋房’一般。”宋庆龄在参观结束后,还忍不住对身边的曹荻秋说道:“这里虽然是个工业区,但是这里的环境很美很安静,空气这样好,就像一个疗养区,很适合工人们居住。”
(二)研究意义与目的
一个社区的整改并不能仅仅依靠环境的改变而重新焕发光彩,其中的文化、经济等各方面也需要一同“重构”。社区的硬件设施建设是必要的。但是软件设施才是一个社区的灵魂。社区建设的目的之一,便是要建设一个基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但是同时又要打破传统的现代文明社会,并同时成为一个守望相助的共同体。本文通过对“张庙一条街”的考察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从工人新村的意义到其社会记忆对上海的重要性的深入研究,从而对于重构共同体的可行性做出详细研究。
二.理论框架及相关概念解析
(一)理论基础
(1)新公共管理理论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政府改革,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重塑政府运动”、“企业型政府”、“政府新模式”、“市场化政府”、“代理政府”、“国家市场化”、“国家中空化”等,只是对这场改革的不同称谓。人们普遍认为,区别于传统公共行政典范的、新的公共管理模式正在出现。赫克谢尔(C.Heckscher)指出,政府改革打破了单向的等级指挥关系,建立了互动交流和导向管理,并开始向“后官僚组织”变迁。而巴扎雷(Michael Barzelay)说,摒弃官僚制的时代已经到来,公共管理由重视“效率”转而重视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由自上而下的控制转向争取成员的认同和争取对组织使命和工作绩效的认同。“重塑政府”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奥斯本和盖布勒总结美国改革地方政府和联邦政府的经验,宣扬政府管理的新范式。胡德(Christopher Hood)把西方国家的政府改革所体现出来的政府管理新模式称作新公共管理典范。“新公共管理”实践催生出不同于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理论新范式。这就是新公共管理理论。
共同体重构的可行性对张庙一条街的考察(3):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61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