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文献综述
2.1 关于专业认同概念的研究与界定
“认同”一词最早由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他认为认同即个体与他人、群体或模仿对象在情感、心理上趋同的过程[1]。帕森斯认为,认同是指个体将一套价值模型内化到心中的过程,是一种学习过程[2]。作为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人物,埃里克森提出了“自我认同”这一概念,又称“自我同一性”。他认为,所谓自我同一性是指青少年对自己的本质、信仰和一生中的重要方面前后一致及较完善的意识,即个人的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的整合和协调一致[3]。随着研究的深入,对于认同这一概念的解释也越来越多。
相比于关于认同的研究,对于专业认同这一概念的研究相对较少,还未形成一个清晰明确的界定。在我国现有的研究中,安芹认为专业认同是指认同所从事工作的社会价值,以及认为自身有能力胜任所从事的专业工作。[4]王顶明认为专业认同是指学习者对所学专业的接受与认可,并愿意以积极的态度和主动的行为去学习与探究。[5]秦攀博结合王顶明的研究,提出专业认同是指学习者在认知了解所学习的学科的基础上,产生的情感上的接受和认可,并伴随积极的外在行为和内心的适切感,是一种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的过程。[6]张冰认为专业认同是指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态度,即能够接纳和认可所学专业,并伴随有相对积极正面的评价,包括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意志和行动等几个方面。[7]
在已有研究及界定的基础上,本研究将专业认同定义为学习者在接触、了解所学习专业的基础上,在情感上接受、认可本专业,并愿意以积极地外在行动不断深入学习所学专业的过程。
2.2 关于社会工作专业认同的现有研究
社会工作专业认同影响着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学习质量、就业选择以及学校教育效果,而目前对于社会工作专业认同方面的研究并不多。
吴建平对北京某本科院校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做了访谈和问卷调查。他将社会工作的专业认同界定为价值型认同和工具性认同。经过研究发现,在价值性认同方面即从纯粹的专业价值来看,学生表现出了较高的认同。在工具性认同方面,也就是对于专业的参与度和投入度来看,学生的认同度则非常低。[8]
李朋杰从认知、情感、持续性行为三个方面对华中农业大学首届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生做了调查,发现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生对于本专业的基本理念、价值观、专业伦理的认同度很高,但是并未形成较高的行为认同和学习认同。[9]
张冰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发现,M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专业认同上整体程度不高,并且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对专业的从业领域认知模糊、将社会工作者的形象过度拔高、对于专业学习的兴趣普遍不高等。[10]
李国珍、徐乃斌等人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武汉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8所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做了调查,调查发现,不同因素影响下的认同感程度是不一样的,但是总体上来说,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对于本专业的认同感比较低。[11]
总的看来,国内学者的研究基本一致,即目前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对于本专业的认同度整体不高。大部分学生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的伦理、价值观方面是持有积极的态度的,即具有较高的认知认同,在情感和行为认同方面则有所欠缺。
本文将专业认同分为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三个维度,从而探究该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的状况及特点。 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现状分析(2):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64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