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近年来,我国高校科研发展迅猛,师生从事科研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越来越多的国家级科研项目有高校承担,文汇报2009年一期刊物中的文章《国际顶级期刊上,中国科研论文数量9年翻3倍》提到各类学术科研论文的发表数量保持着持续向上的增长势头,科研成果丰硕。但另一方面,这些科研成果产品化地转换程度相比之下却暗淡失色。从大环境上看,国家社会虽然重视程度已经愈加提高,但在具体的一些政策制定和实施上还是不够完善的,对科研成果产品化的的支持和保护力度仍有待加强,而从微观上看,高校科研人员个体对此的操作力也不够成熟,选择途径单一化,简易化,不能够很好地去实现科研成果的最大价值。丁为在《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2008,6)中分析道,科研成果缺少能将之“孕育”出世的孵化器,缺少一些合适的链接环节来实现技术的物化,是这些掌握着创新财富的高校科研人员能够真正贡献社会价值的巨大瓶颈。从现实中看,当今高校科研创业的进行主要还是依靠政府的推动,政府的政策支持,资金投入,项目分配是其创业的主要动力,其创业渠道也比较“因循守旧”“墨守成规”,高校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也有待加强。现存的主要问题是科研创业形式单一,缺乏多样性,系统性,层次性:(1)科研创业企业与社会市场的关系问题。主要是责任归属问题,资金投入与收益的分配问题。(2)高校科研人员自身。创业目标不够明确,缺乏勇气,创业思维不清晰,对创业有关环节不熟悉等(3)作为载体的高校,还缺乏完善的支持体系,保护措施等对人员的管理方面也有缺陷,没能形成其强大的后盾。因此,迫切需要找寻解决这一瓶颈的一些办法来转化这些宝贵的科技成果,实现科学技术从探索到实践再到应用的跨越。科技部发布的《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006)中指出,我国“十一五”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目标中就提出五方面内容,其中就包括提高国家科研机构,高校的原始能力和成立与科技相关的中介机构,发挥高校作为国家技术创新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优势科研人才以促进国家科技发展。
中国青年报,2009年4月的文章(《高校正成为国家发展的“科技引擎”》中说明,大学的服务性职能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社会期望作为人才聚集地的大学校园能培育产生更多的兼具学术科学家精神和创业企业家精神的外向型符合人才,真正成为国家发展的“科技引擎”。文献综述
21世纪以来,高校对科技创业活动的开展也得到了政府部门的积极关注,中央级地方政府都积极努力倡导高校的科技创业,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早在1999年,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9)中提出,“加强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采取措施鼓励他们创办高新技术企业。2002年,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等9所高校被确立为科技创业十点高校,这都是有益的尝试。在地方政策上,上海,浙江等省市对高校科研创业的支持资金也是不断涌现,创业环境日趋完善。本文所调查的南京理工大学所在的南京市,同样对此投入了高度的重视。进入“十二五”以来,南京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城市发展的重大转型——打造中国人才与创业创新名城,全市呈现出海内外人才快速聚集、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创业环境优化提升、新兴产业突飞猛进的蓬勃发展态势。
《瞭望》杂志2003年3月的一篇专访: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杨卫泽近日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时说,南京作为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力求以政策体制的创新突破,激发全社会的创业创新活力,将丰富的科教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加快科学发展的竞争优势,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探索新路,提供借鉴。杨卫泽说,南京作为我国重要的科教中心城市,有着令人羡慕的科教、人才资源,但现实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发展活力,与国内外一些先进城市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经济结构偏重、规模偏小。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创业创新的活力,没有将丰富的科教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加快发展的竞争优势。前两年的调查显示,在宁高校中有70%左右的职务发明专利仍在“沉睡”,已实现转化的应用技术成果中只有40%落在南京。,要进一步激活南京的科教资源,将科技人才优势转为现实生产力,就必须大力倡导和强力推动创业创新,这是南京突破发展瓶颈、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科学发展之路。 高校科研人员创业管理新途径和政策研究(4):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76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