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 人活动的目的性的提出与界定
zhuyi认为,人是一个整体,人性实质上是人在其活动过程中作为整体所表现出来的与其它动物所不同的特征,这种特征主要指人在同自然、社会和自己本身三种关系中,作为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和有意识的存在物所表现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人性的系统结构,完整的表征了作为整体存在的人。
(1)本能活动的自然合目的性与自在之我
作为自然存在物人们的活动符合自然的合目的性活动规律,表现为人的生命自组织活动。
(2)生产劳动的功利性目的与自为之我
仅仅依靠自然合目的性的本能活动,人在自然界是难以生存的。人在自然界生存,为了生活,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吃和穿住所需要的资料。因此,生产劳动是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劳动创造了人”。论文网
(3)审美活动的超功利性目的与自由之我
与谋生为功利性目的的生产劳动使人与动物的生存活动区别开来,但人的存在不仅仅是生存活着,生产劳动还只是人生存活着的手段,由生产劳动的功利性的目的发展到审美活动的超功利性目的才是人生活的根本目的,这根源于人不同于动物的生命活动性质,根源于人的精神自由本性。
3。2 滨水空间的行为方式分析
扬·盖尔在其著作《交往与空间》中将人的行为分为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社会性活动。必要性活动包括那些多少有点不由自主的活动。很少受物质构成的影响的活动。1这一类型的活动大多与步行有关;自发性活动一般指人们愿意参与的,并且时间和地点都允许的情况下发生的活动。当环境具有足够的吸引力,这类活动就会频繁的发生[13]。
3。2。1 交通行为
在滨水空间中,交通行为是必要性的活动。交通在滨水空间中是呈多种样式的。有的人只是单纯的以交通为目的的,只是从这里通过,包括水上的人流都是有目的性的通过。大部分在滨水区域的人都是处于无目的或者目的模糊的状态。
3。2。2 游憩行为
心理学词典中关于游憩的定义是“个人或集体在闲暇时间内从事的活动,它是松弛和令人愉快的、它有自身的需要,而非超越自身的奖赏所推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闲暇时间不断的增多,游憩已成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单一水平的绿地已经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滨水空间作为开放空间,承载最多的就是人们的游憩活动。
3。3 交通行为分析——步行
在滨水步行空间中中,游人的活动方式以步行为主,为活动的多样性提供了保证。
3。3。1 步行行为的优势
1。步行活动的优势首先在于其灵活性。由于是个体活动为主,所以步行活动受场地和道路限制相对小一些;
2。步行活动与其他交通方式相比,属于低速运动,在这过程中可以伴随一些其他活动,比如观看两边的风景和其他人的活动,而对于快速交通来说,只能欣赏到大尺度的景色,而不能体会到生活气息;
3。步行活动不会产生污染,没有废气噪音的弊端;由于步行交通的灵活性,人可以随时调整自己前进的方向和路线,一般不会产生交通阻塞的问题,也不必象汽车交通一样另外预备停车空间;
4。步行活动能够引发和促进人的活动和交往,这对于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3。3。2 步行行为的要求
步行活动由于个体体力和心理的原因,有着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对场地和路线同时又有着一定要求,否则就很可能不采用步行这种方式。步行线路要求有一定连续性,不能过多的被打断或者干扰;步行线路还应该便捷,能比较快捷的到达目的地,一般研究认为,如果超过了十五分钟的步行时间(大约五百米路程),步行者就会明显感到疲劳,可能会选择其他交通方式;和其他交通方式一样,步行者希望步行环境是舒适而安全的,由于步行者是直接暴露在环境中活动,因此相对于其他交通方式来说,对这一点更加敏感,要求更高。 基于人的行为的城市滨水步行空间研究淮安市古河滨水空间为例(6):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88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