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污染的严峻压力、工业技术的飞速进步和经济实力的显著提升推动着我国工业废水污染控制技术的发展和污染控制理念的进步。我国工业废水污染控制技术起步于20 世纪70、80 年代,90 年代发展较快。2000 年开始,在污染控制程度、水质类别、控制的途径和范围等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和提升。提出了[1]直接排放→达标排放→低端、局部回用→高端、规模化回用等污染治理理念。
1.3国外工业废水的治理情况
美国的工业废水的治理方法,采取的是国家污染物排放削减体系(National Pollutant Discharge Elimination System,NPDES)许可证制度,该减排制度是美国水污染防治的核心。该减排制度规定,工业废水的排放分为直接排放水体和向公共污水处理厂排放两类。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企业必须遵守国家排放限制导则(Effluent Limitation Guidelines, ELGs),对现有工业污染源排放的有毒物质和非常规污染物执行最佳处理技术(Best Available Technology Economically Achievable,BAT)的排放标准,常规污染物的排放执行基于常规污染最佳控制工艺(best Conventional Pollution Control Technology,BCT)排放标准,对于新建工业污染源执行基于最佳示范控制工艺(Best Available Demonstrated Control Technology,BADT)排放标准。向公共污水处理厂排放污染物的工业企业要按《清洁水法》和《预处理条例》的相关规定执行,对于其他污染物,根据项目的性质分为已有工业项目和新建工业项目,分别执行基于BAT技术的预处理标准和基于BADT技术的预处理标准。NPDES的许可证中的排放总量限制是通过控制最大日负荷总量计划来到达的。TMDL_计划的核心思想是在满足水质标准的条件下,控制水体能够接受的某种污染物的最大日负荷总量,主要目标是将可分配的污染负荷分摊到各个污染源 [2] 。
2 我国水资源利用及废水排放情况
2.1 我国水资源利用情况
2.1.1各省域的水资源利用情况
为了对我国水资源的总体状况有一个宏观了解,我从国家统计局网站收集了2003年至2014年全国各省及直辖市水资源的利用情况,经整理做成下表。
表2-1 2003—2014年我国水资源利用状况表
通过对表2-1的统计分析得到,2003—2014年的十二年间,在总用水量上方面,青海、西藏、天津、北京、海南等地一直都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属于节水型地区。但另一些省份的情况就恰恰相反,新疆、江苏两地的用水量占了全国的9%至10%,广东的总用水量占全国的7.7%,湖南的总用水量占全国的5.5%,黑龙江的水资源总用量则逐年提高,到2014年已经达到全国的5%到7%。从表中还可以看出,由于经济状况和人口数量等因素的影响,沿海地区的用水量普遍偏高,而内陆地区相对较低。文献综述
在农业用水方面,我国北方地区尤其依赖于地下水。整个北方地区的农业总用水量中,地下水的用量占到24.2%,个别北方省市远高于这一比例,如北京市的农业总用水量中地下水占到85.5%,河北省为66.6%,山西和山东分别为49.3%和40.9%。
我国的江河湖海众多,100km2以上流域面积的河流就有5万多条,但因受地形与气候的制约与影响,河流分布不均,主要原因是东部地区降雨较多,湿润的季风区分布较广,西部地区降雨少气候干燥,河流较少,水资源缺乏。
我国的水资源特征主要表现在:(一)空间分布的不均匀,主要原因是降水和江河流域分布的不均匀。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m3左右,但80%的水量分布在南方,南方地区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可以达到3400m3,但是在北方地区,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有700m3。(二)时间分布不均匀,主要是各地区气候条件差异的影响。(三)河流天然水质差异明显,主要是各地区的地质情况不同,河水的化学性质不同,所含的矿物质元素不同。另外,全国用水量在逐年增加,已经从1949年的1000多亿m3增加到现在的5600亿m3。 我国工业废水排放特征调查(3):http://www.youerw.com/huaxue/lunwen_80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