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研究结果发现,口服达比加群酯具有和华法林相似的疗效,然而相比后者,该药物在低剂量时表现出了较低的严重出血发生率。说明在低剂量条件下,达比加群酯的安全性更高。还有研究结果表明,在房颤消融后,患者口服达比加群酯未发生出血并发症、血栓等病理情况,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安全性有保障,可以在此期间作为华法林的替代药物。已有研究结果表明,达比加群酯的副作用一般为消化道反应。有研究探索了两种剂量的该药物所导致的消化道出血情况,结果表明,达比加群酯更容易导致消化道出血。迄今为止,还未有有效的解毒剂用于缓解达比加群酯的毒副作用,一旦不良反应发生,应该及时停止给药。若出血情况还无法得到缓解,应采取透析等方式来进行处理。本组研究记录共有23例患者,其中有1例轻度出血,确诊出血部位为消化道出血,既往病史为消化道溃疡,根据其症状及时对其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后病情得到缓解。在其治疗前后,数次检查其肝肾功能,其上述病例没有异常情况出现。本研究结果表明,若对药物适应证进行充分掌握,快速评估其出血风险,注意肝素、NSAIDs类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对其失血状况进行快速有效的评估,可使得达比加群酯的使用能够安全、有效地进行。
近年来,临床上认可度最大、使用最广泛的抗凝血药物为华法林,然而其在使用期间,发生出血的几率较大,且不同个体间的差异也较大,容易受到具有维生素K的食物的影响。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对其依从性和INR 值进行监测,以上原因限制了华法林在临床应用中疗效的发挥。与之相对的达比加群酯,则不需要时刻对INR值进行监测。多项研究工作表明,对用药适应证及禁忌证进行合理掌控,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使用达比加群酯进行抗凝治疗是安全可靠的。然而达比加群酯目前还无法完全替代华法林用于临床治疗,其治疗费用高昂是主要因素之一。
1。2。3达比加群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以及不稳定型心绞痛,产生机制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AS)所造成的血管内膜受损,导致斑块破裂,使得血小板被激活而富集,形成了血栓堵塞对冠状动脉进行堵塞。血栓形成过程中的关键步骤是凝血酶的激活过程。
新型口服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被广泛用于预防关节置换术后血栓生成,也有相关研究表明其在房颤、缺血性脑卒中、ACS和急性深静脉静脉血栓的预防中发挥作用。位于凝血酶内的纤维蛋白特异性结合位点被达比加群所占据,使得纤维蛋白原无法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转变成纤维蛋白,使得凝血瀑布网络的最终过程受到抑制,从而有效阻止了血栓形成。欧洲心脏病学年会(ESC)于2011年对Ⅱ期临床试验RE-DEEM研究成果进行了公布。该项研究选择的样本为近期发生ACS患者共1861例,对基于双联抗血小板加用达比加群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受试者被随机分为达比加群50、75、110、150 mg、每日2次组和安慰剂组。尽管整体来讲,各组出现大出血情况较少,然而达比加群组随着剂量加大,其大出血的发生率也加大。出血的风险在50mg组和150mg组HR分别为1。77 (95%CⅠ:0。7~4。5)和4。3(95%CⅠ:1。9~9。8)。此外,各组间缺血性事件发生率没有显著性差异。该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双联抗血小板用达比加群对高危ACS患者进行治疗,其出血发生率加大2~4倍,但尚未有明确的实验证据能说明其在预防缺血性事件中的作用。 氨基苯甲酸类似物与丙烯酸乙酯反应工艺优化和设计研究(4):http://www.youerw.com/huaxue/lunwen_96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