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错别字的概念界定和类型
(一)错别字的概念
《辞海》中对错别字的解释:错别字即“本无其字而写之”[2]。错别字,就是错字和别字的总称。错字是指写得不正确的汉字,也就是写的字不是字。别字,则是用其它的字代替应写的字,换句话说,这个字是字,只是不应该在这个场合使用。对于小学生来讲,写错别字是一种普遍现象,随着年级的增高,识字量增大,错别字也跟着增加。
(二)错别字的类型
小学生哪些字容易写错,为什么会写错,错别字有什么特点?笔者在原发性常见错别字课堂观察和问卷调查收集和总结分析,发现最常用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错字方面
一是增减笔画。具体表现为多一笔,少一划,长一点,少一点等。如:“己”误写成“已”、“目”误写成“日”、“文”误写成“又”、“申”误写成“田”、“土”误写成“士”、“今”误写成“令”。二是结构调整。如:“叶子”误写成“口”、“十”、“子”,“好人”误写成“女”、“子”、“人”等。三是偏旁篡改。如:“礻”误写成“衤”、“阝”误写成“卩”、“氏”误写成“氐”、“冫”误写成“氵”、“幺”误写成“纟”[3]。
2。别字方面
顾炎武《日知录》中“别字者,本当为此字,而误写为彼字也,令人为之白字,乃别音之转[4]。”一是同音不同形而误用。有些字的发音相同或相似,但形状与意思完全不同。例如:“同伴”误写成“同半”,“白杨树”误写成“白扬树”,“烦躁不安”误写成“烦燥不安”。二是同形不同音而误用。例如:“治病”误写成“冶病”,“入口”误写成“人口”。三是义近而误用。“吵架”误写成“炒架”,“考试”误写成“烤试”,“鸦雀无声”误写成“鸦鹊无声”。四是音同义形不同而误用。如:“学历”误写成“学力”,“平心而论”误写成“凭心而论”。五是音、形、义相似而误用。如:“不负众望”误写成“不负众望”,“心率过速”误写成“心律过速”。
二、小学生错别字现象原因分析
为了开展小学生错别字现象的形成原因的研究,笔者在周口市六一路小学教育实习期间进入课堂,学校的课堂识字教学是非参与式观察的自然状态,通过对教师与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查看部分学生的作业,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访谈提纲,对周口市六一路小学五六年级语文任课老师进行了访谈。根据笔者的观察,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整理出研究分析的结果,小学生错别字现象似乎不同,但透过现象看本质,主要存在以下原因:
(一)教师方面
笔者在六一路小学课堂观察时了解到,教师自身因素是小学生产生错别字的间接原因。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中,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上培养者,教师是学生人生的指路人[5]。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都间接影响了学生。
一是教师自身错误导致;如:教师在黑板书写汉字时如果有错别字但又未能及时纠正,而小学生本身又具有向师性,把老师作为获取知识的智囊、解决问题的顾问、行为举止的楷模,也就会将错就错,自然而然的模仿。二是课堂设计不精良,生字回生;“生字回生”从字面上讲就是指学生识字后,随着时间的推移, 其记忆痕迹逐渐消失或受到干扰的一种现象[6]。小学生获取直接知识大部分都是在课堂中进行,而教师又是课堂的设计者,在5次的课堂观察中,只有1位教师用的是边讲课文边学生字的教学方法,其余4位教师都采用了集中讲字再学课文的教学方法,且教学过程中时常出现平均用力的情况。每篇课文十个生字左右,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了分析生字上,不仅枯燥乏味,而且进度缓慢,从而造成学处于生的识记效果也不好。笔者在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得出,小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大部分是刚刚学会生字没弄明白,导致生字回生,错字连篇。三是教学脱离标准;随着年级的递增,识字量的增多,一些教师急于求成,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在教学中一味的让学生多识字,增加识字量。笔者在课堂观察中发现,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多识字,讲课脱离教学标准,按照自己的教学方式授课,编一些所谓的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而不按照字的音形义教学,效果适得其反。文献综述 小学生错别字现象原因分析与应对策略(2):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00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