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从文化主体变化看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3580字】

时间:2023-02-04 09:06来源:毕业论文
从文化主体变化看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3580字】

从文化主体变化看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作为社会文化的子系统,高校的校园文化一直与社会文化的发展


从文化主体变化看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作为社会文化的子系统,高校的校园文化一直与社会文化的发展关系密切。不可否认,高校一直是人们心中的净土,但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不可避免地受社会文化思潮。经济发展潮流。多元价值交融的冲击,呈现出论文网价值取向多元的特点。研究校园文化的建设,离不开研究校园文化主体的发展特点,校园人是校园

文化精神得以传承和发扬的载体,离开对校园人物的研究,校园文化便失去了意义。

1高校校园文化主体的变化分析

校园文化主体分为教师主体。学生主体。党政管理人员主体三部分,校园文化就是教师。学生及党政管理人员在学校这一特定的社会组织中从事课内外活动所形成的意识。思想。观念。价值。态度等的精神成果以及表现它们的规章制度。组织活动形式。行为方式。人际关系。物质形态等物质成果的集合体[1]。校园文化的优劣最终取决于校园文化主体对文化的创造及整合。因此对校园文化主体的特点进行研究,对于把握校园文化建设走向。制定校园文化建设战略。实施校园文化建设方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1学生主体的新特点。

理想信念受到多元文化冲击。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传统文明颠覆从未停止,孩子们都认识圣诞老人,却不知屈原;都知道玫瑰代表什么,却不知水仙的意味。“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也带来了享乐主义倾向和拜金主义价值观,大学生蜂拥而起追求高消费水平和物质享受。这无形中将精神文明和人格的素养推向角落。

社会环境加大生存压力。自从高校毕业生就业面向市场,实行自主择业以来,他们面临着就业和生存的巨大压力,再也没有以前天之骄子“的自傲和铁饭碗“的安全感,因此,与专业理论知识相比较,他们特别注重自身就业能力的培养。高校校园文化越来越接近大众人群,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学生文化的先锋性。

认知渠道凭借网络技术拓宽。网络的出现促进了社会发展,它也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更便捷的交流手段。更丰富的信息存储,极大提高校园文化的覆盖面和有效性。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更为热忱地关注社会动态,更为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然而,由于网络的国际性。开放性与交互性,使得各种负面信息有了存在和生长的土壤,致使校园文化的繁荣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2教师主体的新特点。

校园文化参与意识淡漠。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最大缺失是教师的参与不足,大家一谈起校园文化,就认为是学生处。团委。学生会等学生工作机构和学生的事情,与教师没有多少关系。由于这一缺失,使得相当一部分高校的校园文化仅仅是看起来很美“。

重学术轻育人。在客观上,高校扩招导致许多高校实行教室流动。合班上课,教师常常面对上百个学生,这种状况增加了师生交流的难度。在主观上,由于衡量高校教师地位和水平的主要依据是学术标准,造成了很多教师将更多的时间用于自己的学术研究工作,故不主动地接近学生,除了按时按量上好分内的专业课外,几乎没有和学生沟通交流的机会。

功利性倾向滋生。面对不断增多的社会机会,有的教师开始以新的社会目标观察自己的职业,并以新的价值参照系统衡量与自己相关的利益分配。有不少学生谈到现在的老师有第二职业的很多,有开辅导班的,有从商的,各种各样“,另外有个别老师在上课时有接电话。抽烟现象,对待教学不认真,甚至进行敷衍。教师对职业的投入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整个氛围。

1。3师生关系的新特点。

压力影响师生关系和谐。学生主体从以前的公费“到现在收费“,入学方式在改变着;从就业包分配,到自主择业,就业方式在改变着;从一年毕业几十万大学生,到现在一年毕业几百万大学生,就业环境不断变化。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就业压力和学业竞争压力,无怪乎学生直呼压力让我们不学那些没用的“,这些都促使学生对待学习。对待老师的方式发生改变。而教师在当前量化管理的考评体系下,压力也逐年增大。师生关系在各自群体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下,如何找到合适的契合点,使得教“与学“的关系更和谐,是建设新时期师生关系面临的新问题。

师生关系日渐疏远。首先,受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快速扩张与办学条件相对滞后的矛盾影响,生师比扩大,密切的师生关系难以形成。其次,受到高等教育收费方式的冲击,新时期的师生关系多了些交换的意味,传统的师生关系悄然发生变化。再次,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信任变淡。从另一个角度看,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学生从学校渠道获取信息的比例减低,而教师由于繁忙的工作获取社会信息量相对不足,这使得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和满意度降低。

2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

从校园文化主体新特点及之间关系发生的新变化,我们可以看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正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当前,对高等学校来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最重要的任务有三个,一是要着力培育大学精神;二是要积极建设和谐文化;三是要积极推进文化创新。

2。1着力培育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高校优良文化传统的结晶,是高校历久常新的动力和源泉[2]。中国高等教育的百年历史使许多高校在长期的办学和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大学精神。如清华精神有三个特点,第一是耻不如人;第二是讲究科学;第三是重视实干。大学精神对高校正如土壤。空气。水。阳光之于植物的生命一样重要。

重视大学精神的作用。对学校传统深入挖掘,加强校史研究,加大校史馆。人物展等展示学校传统的展馆的开放程度;通过各种校内媒体,全面展示学校多年来取得的各项成果,展示师生的良好形象,进一步提高全校师生对学校传统的认同感;鼓励广大师生学唱校歌。佩带校徽。使用校标,使代表学校精神的校训。校风等文化印记进一步深入人心。通过一系列对大学精神的宣传和教育,使得大学精神成为大学。大学师生的独特标签。

加强学风建设。学风是大学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决定着学生这一学校主体人群的精神面貌。加强学风建设,既要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精神,敢于批判,敢于创新,扎实学好科学知识;又要引导青年学生尊师重教,学会平等待人,学会合作,具备必要的人文精神。只有建设良好的学风,才能从根本上应对变革时代的严峻考验。

2。2积极建设和谐文化。

高校建设和谐文化,就是用校园文化所蕴含的人生信仰。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因素去引导师生塑造灵魂,共同建设高尚。健康。文明的和谐校园[3]。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体现在高校校园的硬件设施建设。系列配套的规章制度。丰富多彩的学术科研活动和师生文体活动的各个方面。建设和谐校园文化首要就是强化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

深化高校制度改革。高校的制度文化是保障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导向。要加强教师聘用制度改革,完善评价体系,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要深化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激发师生教“与学“的共同进步;要推进决策民主化,鼓励师生参与学校决策;要健全学生评价体系,保障学校人才培养的健康环境。既要引导广大教师关注现实世界,注重学术积累,维护学术尊严和学术自由;又要引导广大教育管理工作者尊重学生,为人师表,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要抓好品牌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文化素质讲坛。论坛,科普活动与科技竞赛,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等。此外,对校园内的网络文化要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组织开展网上网下活动,建设优秀的网络文化。

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畅通师生民意表达渠道,切实发挥校长信箱。教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解决师生关注的热点问题。针对当前学生就业压力问题,要上下一心,积极为学生开辟就业渠道,做好就业指导。动态跟踪。全程服务。

2。3积极推进文化创新。

高校只有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加强创新文化建设,才能引领社会文化不断创新,才能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条件和可能。

认清文化创新的社会责任,开拓文化创新的局面。近10年来的高等教育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也产生和面临着众多的问题和深层次的矛盾。因此,党中央和政府提出,必须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对高等教育,特别提出了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以及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等要求。

改革高校管理体制,培育文化创新的氛围。首先要正确处理好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关系。改革现行的各种评价体制,培育创新氛围。应改变目前片面追求成果数量的评价体系,注重反映成果质量的指标体系的构建,形成激励创新的评价和奖励机制;改革人事制度和科研体制,创造一个公平。竞争。合作的创新环境。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培养创新人才。要大力培养和引进学术大师,形成有能力推进学科发展和学术创新的教师队伍。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包括学生的学术水平与素养,也包括学生的社会意识与责任感,还包括学生在特定领域与岗位上创造性运用知识。造福社会的能力。

从文化主体变化看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从文化主体变化看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3580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33158.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