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大学生厌学行为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2-0053-02
目前,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期,社会环境复杂,各种矛盾凸现,这一时期原有价值观在传统。现代及后现代的冲突中遭到削弱,甚至淡化。而新的价值观的形成论文网又是一个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这使许多人对价值标准出现了无所适从的状态,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这种情况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个人实用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在学校里盛行。而且,近年来出现了社会分配不公。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社会地位下降的局面。面对这些冲击,部分大学生认知心理失衡,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知识贬值,读书无用“的亚文化思潮,导致大学生厌学之风渐起,厌学行为较为普遍,引起教育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分析研究。本文以社会背景为依托,从就业压力。经济压力。学业压力三个层面,来分析四种具有代表性的厌学类型,以期寻求其背后原因,探索破解途径。
一。顺应心理型厌学
此部分大学生属于校园的无忧族“,他们的家庭条件较好,没有经济和就业压力,优越的家庭环境使这部分学生心理上认为自己有资本不用苦读书,学习动机机械化,成就动机欠缺,表现为思想上无生存危机感,具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学习上懈怠,上课随心所欲,作业马虎,考试或抄或补考;生活上奢侈浪费。
这类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教育失衡导致。家庭教育是施教者按照一定社会培养人才要求,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进行的影响。[1]不同施教者的意识倾向。思想观念造就不同的家庭教育结果,因此家长对现有家庭环境的认知,家庭氛围的营造对个体存在着直接的影响力。家庭教育失衡主要表现为:第一,家庭教育环境导致个人知觉偏差。家庭教育环境对学生的感知有着重要意义。一个人的认知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生活环境,来自于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即与个人感知环境,他人的思想。行为有关。个人在家庭环境中由于缺少施教者对家庭环境的教育和引导,容易使个人成长知觉出现偏差,导致独立意识的缺失,有着凡事都依靠父母,凡事都以父母的标准行动的习惯。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由于远离家庭,缺少约束,进而随心所欲,加之于有父母铺路更容易厌学。第二,家庭教育观念导致学习动力不足。一些家长认为只要孩子考上大学,有个文凭就行,由父母替他们安排好未来;还有的认为孩子高中学习太累,考上大学后理应放松放松等。家庭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教育出现偏差,家长没有正确的学习观,言传身教给自己的孩子,不重视对他们学习动机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的低目标,学生将父母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父母要求考大学的目标实现后,便没有了自己的目标,导致学习动机弱化,进而产生厌学行为。
二。逃避心理型厌学
这种类型的大学生,他们认为将来就业不成问题,家庭经济条件可以支付在校开支,他们的最大压力源于学业。思想上他们认为学习是负担,讨厌学习,害怕学习,恐惧学习,学习对他们来说是很痛苦的事;学习上他们中有的学习基础较差,起点低,听不懂课程内容,不适应大学的教学方式,有的对所学专业没有兴趣,认为所学专业没有前途,考试挂科或放弃学习;生活中他们竞争经常失败,不适应学习环境的基础上自尊心。自信心受挫,他们害怕上课,能逃则逃。能避就避。
这类学生厌学的最大原因是自我实现能力的缺失,缺乏自我改变的愿望,当现实与自己爱好有差距时,不是选择改变现状,积极进取,而是选择逃避。主要表现为:第一,心理惰性弱化学习适应性。心理惰性是指人在行为反应上所表现出来的顽固。刻板的特性。[2]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思想行为习惯上可能已形成一套固定模式,表现出的心理状态往往与发展变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相抵触。据调查部分厌学大学生存在明显的学习心理惰性,引起心理惰性的原因有很多,有的因误选冷门专业,学非所用,产生厌学情绪;有的因对所学专业不了解,不能进入正常的学习状态,进而产生惰性不想学习;有的则因为自身学习起点低。基础差,学习感到吃力,产生厌学。另外,高校与中学截然不同的教学管理方式,学习由依赖到独立,有些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不能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易放松自己,导致学习跟不上,进而放弃适应环境,产生厌学。第二,心理挫败感弱化学习积极性。虽然近年高校不断扩招,但是高考对于多数考生依然如同行独木桥,过了桥的人在某种程度上都存在优越感,而在进入大学后发现自己一夜之间从佼佼者变成无名小卒,原有的优越感荡然无存,心理落差增加,产生心理挫败感,进而导致厌学。心理上的挫败感还表现在进入大学后的各种竞争。人际交往。恋爱等方面。无论哪种原因引起的心理挫败感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丧失自信心,而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则表现出自闭,有的甚至出现过激的行为及畸形的行为表现,从而严重影响学习。
三。灰色决策型厌学
这部分大学生对于自身的状况。处境分析的很清楚,他们自身有着巨大的经济和就业压力,面对双重压力,他们有的选择打工赚钱,有的热衷于组织或参加各类活动,而把大学的学习当作副业。在思想上认为金钱是办好事的有力筹码,实践经验是找工作的重要保证,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是学习处于从属地位,现在重要的是赚钱,同时不断充实自己的实践空白;学习上学习行为不积极主动,敷衍了事,找各种理由不上课;生活中经常不见其踪影,或者整天风风火火,口头禅是我忙我没时间“。
这类学生的思想。行为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大。他们的厌学行为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应对特殊社会环境的策略。心理环境是一定社会特定时期人们所具备的态度。情绪。动机。愿望。意志。价值取向等作用而形成的社会心理态势,其性质和方向由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力量和群体的社会心理所决定。[3]任何一个人都不能离开一定社会和一定的社会群体独立生存,在特定社会和特定社会群体中所形成的社会心理环境对个体心理的影响不容忽视。社会心理环境困扰是灰色决策型厌学的主要原因,此类型的人会时刻注重社会环境的变化,并且根据社会环境做出自己的决策。近年来,高校毕业分配体制的改革,给了学生双向选择的自由,但也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压力。此外,目前的就业形势以及就业中出现的一些不合理现象也挫伤了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地方保护主义。由于某些地方政策或用人单位自身利益的原因,特别是一些大中城市在就业问题上实行地方保护,排斥外地大学生,使他们失去平等的就业机会,就业不公平待遇挫伤部分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择业取向与专业联系不大,就业结果与学习成绩挂钩不紧。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学校学到的大量知识在毕业后不能得到实际应用,这不仅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劲头,还让许多学生产生认识偏差,从而把精力用在赚钱和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上。第三,双向选择流于形式。目前社会上存在着某些依靠关系,搞交易实现就业的不合理现象,对在校大学生产生一种消极的负面影响,使得部分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特别是一般家庭的学生,更容易出现决策失误,从而把精力放在学习以外的事情上,逐渐远离学习,淡化其学生的角色和任务。
四。仿效心理型厌学
这类学生目前没有多少经济压力,但是认识到了未来的就业压力,也感受到自身的学业压力,只是他们并没有将这种对压力的认识转化为积极的行为动机,相反采取了消极的应对策略。在思想上他们缺乏自己的观点,随大流,具有严重的从众心理;在学习上他们消极学习,从不根据自身需要自觉主动的学习,学习行为是群体性的,课堂上不集中注意力,和别人一起做与学习无关的事;生活中,他们做什么事或者什么决定都与别人的行动保持高度一致,仿效别人的行为是这部分学生的最大特点。
这类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是同辈群体的同化。同辈群体是个体的归宿,同辈群体对个人的积极作用显而易见,其消极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第一,同辈群体社会攀比。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延格在他的社会比较理论中认为人人都有评估自己内在观点的内驱力,当参照目标不甚明确时,人们倾向与把自己与他人比较。[4]大学生在学习行为选择上更多的是以周围的同学作为参照选择。这种单一的横向比较易使大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也看到自己的不足,可以促进他们不断的进取,也易加重心理负担,助长极端的个人主义及竞争中的虚荣心和嫉妒心,尤其在机制转变和就业压力加大的今天,大学生甚至研究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因而他们感到失落和无奈。他们无法改变现实,只好我们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种异化自我的心理成为他们的普遍心理,通过娱乐来麻醉自己,学习自然放松或厌倦,随着这类人数的增加,不良风气占据上风,从而导致更为严重的群体厌学情绪。第二,小圈子效应。在同辈群体的大圈子中客观存在着一个个小圈子,小圈子的成员往往是彼此了解,情投意合,在工作或生活中喜欢来往的部分成员。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小圈子的消极作用是当小圈子的成员的意志和需要和正式群体的不一致时,小圈子就会产生破坏作用,破坏正式群体的目标行为。大学生厌学也是由小圈子的厌学不断扩大,从而导致更大范围的厌学。正如有学生说:别人都出去逛街了,玩去了,难道就你一个人学习啊,别人会说你不合群,假积极。“缘于这样的心理,因而很多人选择了与集体“保持一致,规避被孤立,这也是为何一部分学生明明知道自己的压力,内心也有改变现状的愿望,但是却在小圈子成员的同化下,选择了服从,久而久之,个体淡化学习愿望,远离学习,从而厌学的人数越来越多。
毋庸讳言,大学生厌学行为既受价值多元化的社会心理大环境影响,也与失衡的家庭教育。同辈群体同化以及个体自身的诸多因素息息相关。因此,我们不能只是一味的责怪学生一届不如一届,应该认识到大学生普遍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针对其特殊性科学对待,改变大学生的厌学状况,从而走进良性循环的优势教育发展的伟大事业中。
当前高校大学生厌学行为分析
當前高校大學生厌學行为分析【3954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33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