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高等教育市场化思考【6498字】

时间:2023-02-05 09:38来源:毕业论文
高等教育市场化思考【6498字】

[内容提要]高等教育所存在的矛盾与问题,是高等教育体制造成的,因此,用传统的行政手段。计划手段已无法解决。高等教育需要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建立政府宏观调控下的高等


[内容提要]高等教育所存在的矛盾与问题,是高等教育体制造成的,因此,用传统的行政手段。计划手段已无法解决。高等教育需要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建立政府宏观调控下的高等教育市场机制应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只有如此,高等教育才能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所需人才。

[摘要题]高教与经济论文网>

[英文摘要]Thecontradictionsand

高等教育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同时,高等教育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也不断地暴露和激化。高等教育的规模。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质量标准都很难适应高速发展的经济。不断变化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内部存在着教育思想僵化。教育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管理简单粗糙。效率低。效益差等问题。如何解决上述各种矛盾和问题,就成为高等教育能否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用传统的计划手段。行政命令的方式已无法解决。因而,只能寻求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模式。

现在,美国。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不但发展速度快,而且质量高,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不断地用市场手段去改革高等教育体制,市场化不断地渗入高等教育各个环节和层面,使美。欧。日等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成为市场主导型的高等教育,特别是美国的高等教育市场化程度最高,这为美国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强国提供了制度保障。

本文拟从高等教育的现状出发,分析现存的矛盾。问题。体制与机制的弊端,阐述市场模式的优越性,对如何转变思想观念。高等教育如何变革等问题进行探讨。

一。高等教育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一)高等教育规模偏小

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为: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百分号,从而达到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所提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高等教育在建国后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的连续扩招,使的高等教育具有了一定规模。但与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对高等人才的需求相比。与国民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愿望相比,还有着相当大的差距。

2000年,通过普通高考。成人高考进入高校学习的在校生总数为:本科生862万人,研究生29万人,合计890余万人。如果加上函授。自学考试等接受其他高等教育方式的学生,其总数已达1100万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11。7百分号左右。应该说,高等教育规模近几年增长是很快的,与1995年在校生547。7万人相比已经扩大了一倍。即便如此,的高等教育规模还是偏小,已成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

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45百分号,其中北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80百分号以上。可以说,西方发达国家都已相继进入了高等教育普及阶段,并向高等教育的终身教育发展。

(二)高等教育的质量不能令人满意

高等教育不仅规模偏小,而且质量也不能令人满意。建国以来,由于长期受左“的思想影响和计划体制的制约,高等教育的思想。理论。目的。内容。质量标准等,长期处于一种落后的。僵化的。不确定的状态中,背离了高等教育的本质,严重地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质量,特别是人才培养的质量,对此社会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学生本身更不满意。广东省有关部门最近就高等教育质量,对高校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对高校教学质量满意的仅为2。7百分号,而不满意的竟达77百分号。中国教育报登载的对12398名大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79百分号的人认为学不到有用的东西,77百分号的人认为所学内容与社会现实脱节,80百分号的人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不满意[1]。高等教育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等教育的结构。层次不合理

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层次既包含学历的层次: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专科,也包括各个专业和学科之间的配比。从学历层次上讲,高级人才严重短缺,博士后。博士研究生人才缺口比较大。再者,的高级技术工人也严重缺乏。在深圳,有些行业的高级技术工人的薪酬与硕士。甚至与博士的薪酬相同。

从学科与专业的设置来看,也没有反映出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很多高校坚持自己成熟的学科。专业,不关心社会。经济的变化与需求,不关心毕业生的发展。比如第三产业发展极为迅速,接纳社会就业的70百分号以上,创造的产值占GDP的近50百分号,可是到现在第三产业中的多种业态,并没有在高等教育中设置相关专业,严重影响了第三产业的品质和质量的提升。

2。教育模式僵化,教育内容陈旧

高等教育模式僵化在这里主要是指培养人才模式的僵化。高等教育从创立到现在一百多年了,可培养人才的模式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是思想。真理。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接受者。教师把他认为学生应该接受的东西强加在学生头上,学生没有选择的可能。这种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严重地是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性的发挥。难以培养出独立性。创新性的人才。

在这种僵化的培养人才的模式之下,教育内容和知识的陈旧落后也就是必然的了。

3。学生实践能力差。创新能力差

高等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多种素质和能力,其中最重要的两点为:自由的思想和创新的精神。没有自由的思想就没有平等。民主。法律等现代意识;没有创新精神社会就不能发展。而高等教育中最缺乏的就是这两点。造成大学生现代素质低。实践能力差。创新能力差。

社会的竞争将会日趋激烈,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只有创新。创新能力就成了竞争力最核心的部分,国家如此,企业。个人也是如此。

(三)高等教育效率不高。效益低下

现在谈到高等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时,人们往往归罪于政府投资过少。1993年中国政府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规定:教育经费的支出应占当年GDP的4百分号。而实际上教育经费占当年GDP的比率为:1993年2。54百分号,1996年2。46百分号,1997年2。50百分号,1998年2。55百分号。1999年上升到2。79百分号,而同期以色列7百分号,挪威6。8百分号,美国5。8百分号,发展中国家巴西5百分号,马来西亚4。9百分号,韩国。泰国3。6百分号。从比较中可看出,政府教育拨款占GDP的比率是偏低的,没有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百分号。

另一方面,高校生均年成本大多在2万元以上,有的已超过3万元。这样的培养成本不论是对于经济的发展水平,还是对人们的收入状况来说都是极其昂贵的。这种昂贵的高等教育,国家和消费者都是难以承受的。在这极其昂贵的成本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高等教育不讲效率。不讲效益造成的。如果与同是高等教育的民办大学相比,这一点就会看得更为清楚。民办大学的学费,低者每年3000元左右,一般5000元,高者8000元。这些学费之中,不仅包括学生的培养成本,还包括办学者的利润,扩大办学的投资等。国有高校与民办高校相比,办学成本有的竟相差10倍之多,很显然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教育经费是被白白浪费掉了。

高等教育效率不高。效益低下既存在于宏观管理之中,也存在于微观管理之中。

1。宏观管理

高等教育体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国家集兴办者。投资者与管理者于一身。学校的兴建。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备,学科。专业。教学内容。招生。分配等都在国家严密而具体的计划之中。计划手段造成以下后果:

第一,一方面是教育经费短缺,一方面是重复建设。教育资源闲置和浪费严重。第二,高等学校从建国以来,分分合合。搬迁重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给高等教育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和流失。第三,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使用的随意性。

2。微观管理

微观管理主要是指大学内部的管理。现在的大学还是以完成上级的计划。指令。任务为工作方向和目标。完成了上级的计划就完成了任务,就可以获得相应的拨款和其他资源,没有经营之责,也就不用过多地考虑办学的效率和效益。

在高等教育这种效率不高。效益低下的情况下,教育经费的增加对高等教育来说究竟有多大的意义?会不会给得越多,浪费也就越多?

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弊端

高等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主要是政府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及在这种体制下形成的大学运作机制造成的。

(一)现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特点

1。集中控制

现行高等教育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它对整个教育行业形成了绝对的垄断。第一,垄断了整个社会的教育资源,这种资源不仅包括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资金。土地。实物等有形资源,还包括政策等无形资源。第二,垄断了高等教育的消费资源,也就是高等教育的消费市场。高等教育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仅体现在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上,而且渗透到大学内部管理的各种过程和层面上。

2。纵向分级领导

在高度集中的体制下,对高等教育的管理往往是以各级政府为主的纵向约束,高等学校只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附属机构,是行政体制在高等教育系统的延伸。办学的主宰是政府官员,而不是大学的校长和广大教师。行政化的高等学校完全按行政组织的规章行事,行政人员是学校运行的核心和主角[2]。这种体制是分级纵向领导的,领导的方式是计划。文件。指令以及各级政府的决议等。

3。用计划手段进行管理

在宏观上,计划管理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的布局。层次和结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资源的配置等。在微观上,计划管理主要表现在:高等学校的规格。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人事。财务。后勤。招生分配等都要按照高等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各种计划进行。这种计划教育与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计划经济有着同样的性质。

(二)现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弊端

1。剥夺了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

现有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使高等学校丧失了办学自主权,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一切都要听命于教育主管机构,严重影响了高等学校办学的积极性,也严重影响了广大教育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高等教育对社会。经济的服务作用,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力都与高等学校本应有的地位极不相称,大学功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2。限制了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品质的提升

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肩负培养人才重任的高等教育与之相适应。这种要求首先表现在高等教育的规模应不断扩大上。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把高等教育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精英教育_大众教育_普及教育_终身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百分号以下为精英教育阶段,超过15百分号为大众化教育阶段,达到或超过50百分号为普及化教育阶段,接下来就是终身教育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00年近12百分号,尚未达到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阶段。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6百分号,更远远低于北美洲地区的80百分号。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高等教育体制的不合理造成的。

发展高等教育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高校每增加一名学生仅基本建设投资就达3。8万元左右,如果加上其他方面的投入,所需资金就更加惊人。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百分号,也就是进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那么,因高等教育规模发展需增加建设性投入累计约4500亿元左右。这种巨大的投入,仅靠政府是无力承担的。另一方面政府又严格限制其他资源介入高等教育领域,进行全行业垄断。民办高等教育的准入条件极为苛刻。

大学的功能就是为更多的人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以任何理由限制高等教育的发展。剥夺公民消费高等教育的权利,都是违反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

上文谈到高等教育的质量不能令人满意,这种状况也是由于高等教育体制造成的。高等学校不必对社会负责,不必对学生负责,只要对政府负责就行了。当一个产业不对它的消费者负责,那它就不可能对消费者的愿望和要求做出迅速而准确的反映,也不可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是由于扩招造成的,从而强烈反对高等学校再进行大规模扩招。其实,的高等教育质量什么时候高过?最好的高等学府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每年招生几乎把全国高考的拔尖人才一网打尽,但它培养人才的模式,与其他普通院校又有多大的区别?清华大学在世界知名大学中排名二百四十多位;北京大学校长也说,我们没有世界名牌大学。现在,有的大学毕业生的质量下降是事实,但更多的是因为学生入学时的整体基础素质下降了,从教育增值的角度看教育质量没有多大变化。高等教育的僵化体制和单一的质量模式才是高等教育质量不高的根本所在。

3。资源配置不合理

现在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主要还是计划手段,这种配置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社会。经济。市场和个人的需求。第一,条块分割,部门分割,资源不能合理配置和流动。第二,人为划定重点大学。重点学科,把有限的资源向少数重点大学。重点学科倾斜,这必将对大多数高等学校造成多方面的损害。名牌大学是在市场竞争中产生的,而不是政府培养出来的,往往是政府越培养,大学功能越退化。

4。缺乏长远规划

建国以来,高等教育始终缺乏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符合教育规律的长远规划,缺乏战略构想。高等教育决策大多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以短期行为居多。

(三)大学运行机制的缺陷

现行高等教育体制下形成的高等学校的运行机制,也存在着种种缺陷,从不同的方面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具体来说,存在以下问题:

1。高等学校机关化。行政化严重

高等学校首先是一个办学实体,它的主要功能就是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产品,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学校的机构设置。管理运行。教育科研都要服从服务于这一点。但现在高等学校的运行机制是反向操作的,不仅教育主管部门把高等学校看成是自己的附属机构,而且高等学校本身也把自己看成是准官方机构。准行政机关。党委。政府所设置的部门,高等学校也大都存在。行政机构。行政人员是支配学校运行的核心和主角,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都按行政权力的意志来安排。

高等学校内部的运行方式也是行政化的。学校把政府的有关计划分解到学校的各个方面,然后用行政手段实行,各级部门也只能去执行。去完成计划和任务。

2。人事分配制度僵化

与高等学校行政化机制相配套的是僵化的人事分配制度。人员的进出,干部的上下,刚性十足。这种人事制度不是根据需要设计的,更不是根据高等教育市场化设计的。分配制度也同样不合理,工资。奖金的多少,只与每个人的职称职位相联系。有了相应的职称和职位,即便是工作没有业绩也不影响其收入,所以,大家拼命的是职称职位而不是工作。

3。管理的封闭性。保守性。经验性

高等学校的内部管理几十年来没有大的变化,形成了一个相当封闭的系统,这个系统很少与社会发生直接的联系,也很少接受外界的信息并对此做出反应,这与现代社会的开放性是背道而驰的。正是由于管理的封闭性才造成了管理的保守性。经验性,创新的思想和创新的尝试都会遇到极大的阻力,对制度创新有一种本能的排斥。

4。教育观念落后

对培养人才观念的落后陈旧,刘道玉先生曾有过一段比较典型的总结:‘三型三性’,即封闭型。重复型。记忆型与专制性。权威性。统一性。很明显,它们与现代教育的开放型。创造型。思辨型与科学性。民主性。多样性的理念是相悖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三中心’教育制度依然顽固地统治着今日的大学。“[3]在这种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之下,不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更难以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我们应该更多地借鉴教育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和培养人才的模式,对现有的大学培养人才机制进行全面的革新。

三。市场化_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上述高等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在现有的高等教育体制下是无法得到根本解决的。不论是教育规模的扩大。教育质量的提升,还是高等教育效率与效益的提高,都需要一种新的体制和机制。

(一)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客观要求

1。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

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已与传统社会完全不同了,各种先进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把世界各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这样的社会中,人如果没有相当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准备,不但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日常生活也会遇到种种麻烦。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推动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走向普及化和终身教育。

高等教育不仅在规模上要有很大扩展,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才的性质要有根本性的变化。大众化。普及化的高等教育是社会。市场的价值取向,是为受教育者将来的工作。生活做好准备,强调的是知识。技能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2。中国加入WTO后高等教育的竞争态势

中国加入WTO后,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将以更快。更深的程度融入到国际体系中去。WTO中关于教育方面,共有四项约定:(1)教育服务贸易可以跨越国境支付,主要通过远程教育和函授等方式进行;(2)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到国外求学或者培训,即到他国进行教育服务消费;(3)他国可以到东道国设立教育机构办学,或与所在国高等学校联合办学;(4)国外教师可以通过自然人身份到国内任教[4]。在上述条款中,目前已承诺兑现2。3。4项,第1项还可进一步谈判。这样,高等教育市场将面临全面对外开放的态势。高等教育市场与资源的垄断将被彻底打破,对高等教育将会产生如下影响:

[1][2]下一页

高等教育市场化思考【6498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33850.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