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与德育创新契合研究【4181字】

时间:2023-02-06 10:27来源:毕业论文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与德育创新契合研究【4181字】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与德育创新契合研究

中图分类号:C961;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2-0006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与德育创新契合研究

中图分类号:C961;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2-0006-02

20世纪后半叶以来,由于科学哲学。认知科学。知识论。科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新发展,学界对创新型知识的生成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本论文网文将在此基础上讨论科学创新精神对传统德育的提出的新课题,同时讨论创新人才培养这一目标对高校德育提出的新要求。

一。准确把握创新人才的内涵

创新,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抛开旧的,创造新的,也指创造性。具体来看创新就是能够为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出有价值的新颖而独特的产品(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行为活动。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创新可以运用于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领域中,比如思想创新。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等。创新教育就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

1。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征

所谓创新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并具有良好的创新人格,能够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取得创新成果,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某一工作上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了创新贡献的人。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能力以及创新人格,这些特征即为判断是否创新型人才的衡量标准。创新意识主要是创新动力系统方面的内容,表现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新的兴趣。动机等方面。创新思维就是指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想象能力,另外还包含合理的知识结构,它是个体的智力因素,主要表现在: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敏锐的问题意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等方面。创新人格则是指个体非智力因素方面应该具备的素质,比如责任感。自信心。意志力等方面,也就是个体创新个性特征的综合,包括创新精神和创新的人格特质如强烈的成就动机。良好的合作精神。优秀的调控能力。冷静的态度等。例如像上海财经大学作为财经类高校,培养的创新型人才应包括以下特点:第一,深厚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娴熟的专业技能;第二,国际化视野。宽广的胸怀。战略思维和多元文化背景;第三,对经济现实敏感,有创意,有洞察力,善于寻找商业机会;第四,能创造性地解读。回答经济理论与实践问题;第五,具有很强领导力。团队精神。相融性。合作能力和社会竞争力;第六,良好的财经职业道德和深厚的人文底蕴。

2。创新型人才的道德特质

美国学者布兰察德曾经把GM者作为一个群体对象,认为这个群体的行为中有着共同的心理特征,具有特定的道德气质。显然,科学上的创新者与政治社会领域的GM者是有一定相似性的,我们可以合理推论,创新型人才作为一个群体,也具备一定的道德特质。

首先,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和素质构成来讲,创新人才要具备强烈的创新欲望。坚韧的创新意志。合作和团队意识等创新型的道德品质,需要实事求是,反对学术上的浮躁浮夸作风。学霸作风,能正确对待他人的研究成果,处理好创新与传承的关系。

其次,对创新人才的道德要求不仅是上述道德论层面,还有知识论层面。原先在实证主义知识论的视角下,通常认为科学是道德中立的(即科学家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科学发现过程要排除道德伦理和一切价值的干扰)。实证主义强调科学的超然品格,标举科学的非个体特征。学术研究中的个人因素,都被当作无益的东西,纵使不能弃绝,也该尽量克服,越少越好。但近几十年来波兰尼等学者的研究表明,科学的基础里藏着道德的因素,科学创新需要所谓的科学良心。科学知识是一种个人知识“,科学发现中有个人的品德气质因素在发挥作用,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科学发现包含了明确规则所不能穷尽的成分,这些成分往往与科学家的个体有关,包括个体的信念。良知。承诺等等。一方面,科学系于科学家个体的直觉性思考和创造性冲动;另一方面,科学家又需要对这种冲动直觉进行审查。批判。原创性必定是充满激情的,但是这是理智的激情“,这包含了科学共同体的公断体系的因素,内化到每个科学家心中,沉积为科学良心“。波兰尼这些观点,启发我们科学家广义的道德气质,是切入科学创新过程的,这个环节上,德育可以有所作为。

二。从德育创新视角培养创新人才的思路与举措

实施创新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从目标上包含三个层次:首先是探索精神培养。教学中要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获取结果,要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任何科学知识都是人类努力探索的结晶,以此弘扬科学人文精神,培养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其次是综合能力培养。从某种意义上说,综合能力是将现有知识组合成新知识的能力,它要求学生跨学科选修课程或者自学,融会贯通运用这些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再次,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真正有效的创新教育,应该遵循教育规律和创新型知识生成规律,按照个性化原则,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式。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路与举措:

1。遵循个性化原则,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式

创新人才的培养要充分保证学生的时间自由。空间自由。学习自由和思考自由。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旨在激发个体的自尊与首创精神,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给学生提供自由的学习与发展空间。20世纪后半叶以来,西方知识论的新发展表明,原来我们追求完全的。清晰的。精确的。普遍的知识,现在看来是不可能也不必要的空想。知识特别是创新型知识具有批判性。默会性。境域性。发散性。个体性等特点,如著名科学家和哲学家波兰尼就认为:任何知识都是个人知识(这么说当然不是否认科学的公共性)。科学发现包含的成分往往与科学家的个体有关,例如个体的判断力。想象力。直觉。理智的激情。信念。良知。承诺等等。波兰尼声明:原创性必定是充满激情的。“这一理论运用到我们教育中,就是要允许学生在学科上。课程上有选择的自由,充分尊重学生个人兴趣。根据不同专业特点,成立大量的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型兴趣小组,要把兴趣与专业发展相结合,充分发展个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长足发展,成为具有独立人格和创造力的人。2。转变教育观念,建设创新型的师资队伍

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教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条件,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我们对教师的考核也应改变单纯以论文发表数量为主导的片面方法,真正形成合理评价和筛选机制。应强化教师的创新意识和育人意识,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与科研能力,提升创新能力,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质量提高,促进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实行个性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兴趣,加强对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努力为学生提供扎实宽厚的基础科学知识和学科前沿理论和思想。要建设一支具有先进理念。国际视野。战略眼光。创新思维。敬业精神。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3。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改革学生考核评价机制

有必要在尊重知识的个体性基础上改革学生的考核机制,培养学生的怀疑。批判。探究意识,把个性培养列为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必须给每位学生以创造的机会,激发学生展示自己才能的欲望,使每位同学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学生能有自我探索自我教育的能力。我们当前以闭卷考试为基础的考核制度,考查标准是明确知识“的对与错。这样考试的知识论基础是一种朴素实证主义的知识观:知识可以简明地表达出来,如果你不能表达,就是你没有懂;是对是错比创新重要,证实比批判重要;知识排除个体性的体验,而考查学生的标准化。一般化的知识把握。在这一准则下,应试者的考虑重点不是创新,而是不犯错误。然而这种知识观念没有辩证地看到知识创新的另一方面。科学哲学家波普尔与库恩都揭示,科学发展不是正确“理论与错误“理论的路线斗争。波普尔认为:我们能够从我们的错误中学习“,他甚至在猜想与反驳的扉页上引了一句:我们所要做的一切就是尽可能快地犯错误“;波兰尼也论证知识有默会的一面,所以知识――即使是仿佛追求客观和普遍的自然科学知识――都是个人知识。因此要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鼓励学生用批判的头脑去审视现存的定论和成见。改革考试制度,推广口试。课程论文。设计与操作。社会实践等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对有特长。有创新潜能的学生,采取特殊的教学计划。教学设计与考核评价制度。

4。注重导师育人,因材施教,发挥个性化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

科学知识的传承有其自身的规律。中国古代的俗语讲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波兰尼认为,部分知识有默会的特点,那是一种难以说出其细节的技艺……它只能通过实例由师傅传递给徒弟,这就使其传播局限在个体接触的范围之内“,科学传统中确实存在这么一部分难以编码化。难以明确言说的内容,因其属于默会知识领域,所以其传承主要需要依靠师徒之间的个体性接触。传统手工业时代的学徒制“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在现代大学教育的体制下仍然有十分积极的意义。通过导师与学生一对一的长期交流,学生朝夕相处,科研新手才能不知不觉地掌握科研技巧。只向学生传递已有的和显性的知识成果和方法是不够的,还必须使他们掌握大量默会的认识信念。概念。框架。方法与技巧等等。所有这些,都将是促使学生迸发创造性思维的支援意识“。

5。注重创新环境的培育与营造

丰厚校园的人文氛围是创新的丰厚土壤。要更加崇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敢为天下先的校园氛围,才能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校园文化。要使得创新氛围本身成为传统,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思想观念。对学生新奇的念头。别出心裁和想象力给予鼓励;鼓励学生提问,创新开始于问题;鼓励学生广泛涉猎,开阔视野,敢于认知从而敢于探险;鼓励学生去探索。选择新途径处理问题;放弃权威态度,避免在学生评价中迷信权威的做法。

总之,在创新人才培养这个新目标下,需要进行德育的理念。内容。目标。模式。实践的创新。创新精神培养需要德育工作为其提供价值观。动力等支持,学校道德教育要完成这一使命,需要依据创新及创新精神给社会发展和个人生存带来的革新,改革自身,注入产生创新。发展的能动因素,如理性。进取。个性。积极。怀疑等,并与信仰。公正。良心等价值观结合。明确创新人才培养与德育创新发展“的关系,既是为了培养创新精神这一使命,也是学校德育自身转型的需要。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与德育创新契合研究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与德育创新契合研究【4181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33968.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