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务进社区的思考与探索【3679字】

时间:2023-02-06 10:30来源:毕业论文
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务进社区的思考与探索【3679字】

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进社区的思考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C9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6-0045-02


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进社区的思考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C9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6-0045-0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加快,社区成为居民的主要生活场所。一方面新社区越来越多,社区服务人力资源相对缺乏,另一方面,老社区的人口流动变快。配论文网套设施老化,带来一系列问题,亟需加强社区服务能力和硬件水平。与此同时,当代社会对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对大学生课外实践能力和志愿服务活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志愿服务进社区为解决当前这一矛盾提供了一条很好的解决方法。

一。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进社区的必要性

1。响应国家对志愿服务新要求的需要

2005年共青团中央。民政部。全国总工会等九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社区志愿服务的意见,意见中指出:党员。共青团员。国家公务员,要积极争当志愿者,每年拿出一定时间积极参与服务活动。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和驻在社区的机关。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等一切力量积极参与,最大限度地实现共驻共建。2006年国务院又颁发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在第16条中明确倡导要积极组织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培育社区志愿服务意识,弘扬社区志愿服务精神,推行志愿者注册制度。积极动员党员。共青团员。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教师。青少年学生以及身体健康的离退休人员等加入志愿服务队伍……提高服务水平。“从这些文件中可以看出,国家和社会对志愿服务非常重视,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在此过程中,应当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响应号召,并把志愿服务纳入人才培养的体系之中。

2。高校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实践育人新途径的需要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育和社会实践,一方面,通过课堂教育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形成不了吸引力,教学效果也不易保证。另一方面,高校的社会实践多是和专业相关,长期以来,重专业轻教育的思想已在学生中形成,导致社会实践在育人环节上相对较为薄弱。让大学生深入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可以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结合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观而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拓展社会实践的渠道,培养大学生的互助意识和社会关怀意识。

3。提升社区服务和管理水平的需要

高校大学生志愿者进社区,可以缓解当前社区管理人手相对缺乏的局面,弥补社区建设中软硬件水平相对落后的状况,发挥他们的专业技能和资源优势积极服务社区,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推进社区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同时,高校大学生志愿者进社区,可以提升志愿者形象,在社区居民之间架设友爱和互助的桥梁,减少因城市化和工业化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隔绝,促进和谐社区的建设。社区也可以借机提供一些具体的实质性的居民服务方面的志愿服务,以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服务需求,避免居民需求和志愿服务之间出现错位。

4。弘扬志愿精神推广志愿服务的需要

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进社区,拓展了志愿服务的对象和内容,扩大了志愿服务的影响,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志愿服务,改变过去那种有活动时大张旗鼓,活动结束后偃旗息鼓“的状况。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进社区,通过社区居民的口碑,可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另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到志愿服务中来,真正让志愿服务深入人心,推动志愿服务向常态化。高效化发展。

二。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进社区目前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理解有偏差

目前,很多大学生都认为志愿服务是学校组织,被动参与“的一项活动,对志愿服务的精神不够了解,随大流参与志愿服务,高校在组织志愿活动时,也往往偏重于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情况,而对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精神。目的宣传不到位,同时高校的志愿活动也往往侧重于大型公共服务项目上,而在小型化和长效化的志愿服务活动中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大学生对志愿服务和参加集体活动等同起来,对志愿活动的定位有偏差。

2。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高校或其他社会组织志愿服务时,主要集中在组织服务这一块,如果要在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因为社区工作的复杂性。烦琐性和多样化,如解决一些邻里纠纷或一些政策性较强的业务时,大学生在进行这类志愿服务时会感觉与自己专业相关度不高,能提供的志愿服务能力相对较弱,而这些往往导致社区居民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认可度降低。

3。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还不完善

高校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活动自身的吸引力或是学校的行政命令,当学生参加一两次志愿活动后,对这类活动的积极性便会大为降低。因为大学生们会觉得我已经体验过志愿活动了,我从中也得不到什么锻炼或其他什么东西了。为此,高校也会出台一些奖励措施,诸如评奖评优或是给予一定的学分,但是这些只是对小部分学生有吸引力。另外,对于学生志愿服务的付出,要注意到志愿者的需求差别,实行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不能一味要求学生做活雷锋“。

4。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经费投入还相对缺乏

大学生在志愿服务时,投入的不仅仅是精力,还有经济上的投入。比如一些交通费用和饮食费用,有的社区距离高校相对较远,大学生要深入社区开展志愿活动,每次花费对学生来说相对偏高,而社区经费有限,高校在这一块的投入也相对缺乏,导致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时积极性受挫。我们强调的志愿服务,不应是彻底的无偿服务甚至是倒贴服务,而应该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或是实物支持。三。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进社区策略研究

1。加强和社区的沟通联系,增加志愿服务的途径和方式

高校应当加强和社区的沟通与联系,让社区提供更多的志愿服务需求信息。高校根据社区提供的需求信息,分析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能力和范围,并更好地结合自己的资源和优势,确定志愿服务的目标。方式和预期成效,并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活动,使得志愿服务能开展得多样化。明确化,提高志愿服务的有效性,从而增强大学生志愿活动的成就感,也让社区居民真正感受志愿服务,而不是流于表面。

2。立足社团,增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能力的培养

从社区志愿需求来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能力的提升,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完不成的,而且有很多项目是没有纳入教学计划的,要满足社区志愿服务的需求,不能盲目寄托于大学生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而需要对大学生们进行专项能力的训练。大学生志愿服务可以立足社团,依托于社团开展各项活动,包括志愿服务能力的培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志愿服务渠道,也提供更多的志愿服务选择,提高学生从事志愿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志愿服务立足于社团,还可以更方便地对学生志愿服务进行后续追踪和激励,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志愿服务打下基础。

3。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管理和激励机制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一项建立在学生自愿基础上的活动,很多学生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后,仅仅拿一张志愿服务活动证书,甚至有的志愿活动连一纸证明或证书也得不到,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在参加一次志愿服务后,不再愿意参加其他的志愿活动。志愿服务固然是无偿奉献或是无私奉献,但是这不等同于付出没有回报,也不代表志愿服务不需要任何必要的保障和奖励,这将要求高校重视志愿活动,改变管理观念,不再将志愿活动当成一项临时性的组织活动,而要将志愿活动纳入学校育人成才的体系之中,和学生的德育。选修课学分。学生的发展入党。评奖评优联系起来,放入学生的成长档案,甚至可以拿出专项资金来支持志愿活动的开展,并形成明确的文字,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只有形成良好的管理。考核和激励机制,才能有效吸引学生到志愿活动中来,并保证志愿活动开展的质量。

4。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保障和支持机制

要保证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质量和长效性,还必须建立和完善志愿服务的保障和支持机制。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离不开高校和社会各界的有益力量的支持,高校最好能成立专门的部门和机构来组织。指导大学生志愿活动的开展。另外,大部分大学生在经济上还未能完全独立,在志愿活动中支出的一些交通费。电话费。用餐费等很多时候还要他们自己掏钱,类似的志愿服务次数多了以后,对学生经济上也造成了一定的负担,影响了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的积极性。这就要求高校能设立志愿服务活动的专项资金,并多方寻求社会各界的资助,让志愿活动有一个稳定的经济支持,不损害大学生志愿者的利益和积极性。

5。实施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品牌化发展道路

实施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品牌化发展道路,可以让志愿活动树立远大目标,更好地立足自身,挖掘潜力,力争提供多元化。高质量的志愿服务,有助于提高社区和居民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满意度,志愿者们也可以从社区和居民的积极肯定与认可中得到激励,提高志愿活动的积极性,塑造良好的公益形象,提升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和鼓励更多的大学生们自觉自愿地加入社区志愿服务队伍,并自觉维护品牌形象,当大学生被志愿服务品牌所吸引并能自觉维护品牌形象的时候,他们将会迸发出极大的志愿服务热情,并力争把志愿服务做好做强。

总之,大学生志愿服务进社区,既可以在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推广志愿服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又可以帮助社区解决实际困难,提升社区服务能力,对学校。学生和社区来说是一件互赢的活动。

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进社区的思考与探索

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务进社区的思考与探索【3679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34063.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