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转型的内涵及其动力机制析论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4)09-0092-04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高校教师工作动力对绩效的作用机理研究“(DIA120266);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高校教论文网师工作动力结构模型建构研究“(2013SJB6300012)。
作者简介:丁志同(1972-),男,江苏沭阳人,淮阴师范人事处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人力资源与组织行为研究。
当下,高校转型发展逐渐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可以说,高校转型在宏观上是一场从计划到市场的变迁过程,在微观上也是一场波及高等教育各个系统领域急速的整体变迁过程。在整个变迁过程中,各种因素被卷入的成份有多有少。变化速率有快有慢。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作为变革中最GM。最活跃的人的因素,即教师的转型发展则相对滞缓;较之于实践,高校教师转型的理论研究则更为滞后。据中国知网统计(截止时间2014年3月10日),在篇名中含有教师转型“一词的核心期刊论文只有9篇,最早始于2001年;关于高校教师转型的研究论文仅5篇,且仅处于概念提出阶段,亟待研究开拓。那么教师转型的内涵究竟是什么?高校转型需要什么样的教师转型,或者怎样的教师转型才能适切高校的转型,即教师转型向何处去?于个体而言,教师转型的本质是什么?转型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有什么样的动力机制?本文试对这些问题作一分析。
一。高校教师转型:内涵考察
自上个世纪后期社会转型“这一学术术语在国内呈现并流行以后,转型“一词很快衍生到众多领域并出现了许多与其结姻的术语,诸如企业转型。理论转型。发展转型。教育转型。高校转型等等。如果把社会比作为一个巨系统,那么其它转型都是社会转型的一个子系统。进而,教师转型则属于高校转型系统内的一个具体问题。教师的转型不仅是高校转型的重要内容之一,反过来也影响着高校的办学格局。办学思路。办学传统,也影响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功能的转型。这一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说是基础的,因为教师是人的因素,是高校转型发展的主体。从这一意义上说,教师转型是高校转型的重要体现,也是高校转型的基本推动力量。
从前述可知,教师转型“这一术语发端于社会转型“,核心是转型“。在英文里面,含有转型“意义的词汇有change,reform,transformation,transition等,在研究中一般使用transformation或transition,表示事物的变迁。过渡和转变的意思。在中文里,依据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5)的解释,转型“一词意义有二:一是指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转变;二是指转换产品的型号或构造。研究文献的转型“解释一般是指事物从一种运动形式向另一种运动形式转变的过渡过程,这种过程实际上是进入实践状态社会现象的入手点,是接近实践状态社会现象的一种途径。[1]也有解释认为转型是事物原有的模式和形态与人主观作为的重新耦合,说明事物结构的序。序列及所内化出的累积性社会关系的改变。[2]转型“可以作为一个动词,表明变迁的过程,是一种正在进行时;转型“也可以作为一个名词,表明与旧形态相区别的一种新的形态的生成,是转型的一种完成时态。[3]
借用转型“的一般意义理解,我们可以这样界定教师转型“,它是指教师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从一种个体状态向另一种个体状态的变迁过程。这种变迁是一种主观价值和行为取向的变化过程,具有综合性的特征,包括教师素质。能力和知识及其价值形态的全面而深刻的变化。从内容上来说,教师转型是教师如何应对并解决社会技术进步对学术工作的影响过程,是其内在力量的增长,是教师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是教师向更加优秀。更为杰出的研究者。教学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转变。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过程,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向前发展的,促进或激发这一变化的基本条件是相应的触发或控制机制,外部因素是变化的诱因,而内部因素是变化的根本条件。教师转型也遵循这样的规律。在变迁发展过程中,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校职能提出的新要求就是促进教师转型的主要外在动力,而教师的自发或自觉的反思则是促进教师转型的内生动力。对教师转型“的内涵考察,必须抓住其过程变迁的内在动力机制,也就是转型的外在动力。内在动力以及作用于转型的逻辑运行机理。
二。高校教师转型的外在驱力:高校的功能变迁
纵观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高校与社会紧密依存,高校的价值存在也总是与社会经济生活紧密相连。高校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步,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进步对大学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推动大学向前发展,大学职能因此而随之拓展。在高校发展变迁过程中,高校的核心价值观也总是在与社会需求互动过程中不断积聚和强化。高校的功能定位与变迁决定了高校的战略导向和绩效导向,这已成为推动教师转型的外在动力。伴随高校的功能的不断拓展与丰富,教师的职能和角色也在不断地进行着应然调适。
古典大学基本形态发端并成型于漫长的中世纪,历史上最早的大学是于1088年创建的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到19世纪迎来鼎盛发展时期。早期的大学都是以为国王和教会培养行政及神职人员“为办学宗旨的。相应地,大学教师也纯粹地进行教学活动,基本不从事科研。主要职能就是把历史上人类所创造的分散知识集中起来,使其系统化。综合化,传授给学生,为社会培养高级人才。高校对教师的功能或责任要求也是单一的,即教好书。1810年,德国教育大臣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明确提出了举办大学应遵循学术自由“和教学科研相结合“两条原则,以服务国家需要为宗旨。洪堡大学的创立,使大学的功能从单纯以教学为中心的一元职能拓展为教学和科研并重的二元职能,科学研究成为大学的又一基本使命,其作用主要体现在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追求真理和推动知识进步方面。1876年,美国借鉴德国大学的学术精神。办学模式,创立了霍普金斯大学。她是历史上第一所现代意义的研究型大学,通过创建研究生院。专业和学系制,把培养研究生和科学研究放在突出位置,从而实现高等教育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型。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十分强调科研的重要性,提出教学必须与科研相结合,并主张教学应是产生于科研的教学,教学与科研同是教师的重要职责。
19世纪后期,为满足工业竞争和发展工业科学技术的需要,以英国。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通过在大学创办工程技术系和设立技术等途径,有效地促进了大学从教学。科研的二维功能向教学。科研和技术应用的三维功能拓展。1862年,为赶上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加速其经济和社会发展,美国国会通过了总统林肯签署的莫里尔法案,掀起了一场赠地兴学“的运动,并兴建了一批以实用技术性“为特征的赠地大学“。威斯康星大学提出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其核心就是大学要走出围墙,把大学的知识和技术优势推向社会,传播于社会,让大学中的专家。学生直接参与当地的农业生产,实现大学与社区。社会的一体化“,[4]体现了以社会“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扩大了大学以服务性“为特色的社会功能,真正意义上确立了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维功能一体化的时代。这样的背景下,大学教师不仅要教学做研究,还要积极进行新技术开发和技术转移,服务社会经济。教师走出大学校门,成为产学研结合的先驱。进入20世纪后,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甚至精英大学的情况也发生了改变。科学园。科技城。硅谷“之类的大学与企业之间的界面组织“大量产生,大学教师或承担政府与企业委托的项目,或直接走出校门开办高科技企业,描绘出一幅产学研合作的新景象。[5]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导致了高校发展转型,这也就是教师转型的方向性问题。教师转型与一般的事物变迁类似,也是一种有方向性的变迁。方向性是一种社会价值,教师转型的目标取向就是要与高校的功能变迁相适切,从而体现其社会价值。正如学者顾建民所言:在八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不同时期的大学教师。同一时期的不同大学教师,不论以什么社会身份出现,都有了对学术自由。大学自治和职业安全不同程度的诉求,从而形成了与不同社会历史条件相适应的教师任职概念和制度。“[6]高校教师的职能转变,即岗位任务的转变与大学职能的变迁相伴相生。从本质上看,高校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快速识别环境和市场变化以及其做出的快速反应。从内容上说,当前高校转型实质上是其职能的转型,即从传统单一的教学型或二元的教学研究型向多元的教学型。学术型和应用服务型转型。教师是高校职能的实现主体,高校职能转型所产生的动力场“就是高校教师转型的外在动力,这种外在动力是高校教师转型活动内在变迁过程的原初动因,它唤起并驱动高校教师转型的内在动力因素实现转型活动,激励并推动教师解放思想,改变过去那种封闭式理论教学和学术研究的传统,积极回应社会需求,把知识传授和学术研究放置到更为开放和广阔的社会应用中去。
三。高校教师转型的本源价值:教师的专业发展
高校的功能变迁从外部对教师转型形成了强力召唤,但教师要真正转型,则需要存在于教师内部的内源动力因素与之产生有效的动力响应或动力循环。在诸多内源动力因素中,教师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着核心驱动作用或决定性作用,不能和教师个体发展紧密互动,就不会有教师的自我更新和有效转型。从人本的角度考量,转型事关高校教师职业的生命价值,或者说事关教师自己的生命价值。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社会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7]因而,教师转型是教师自身素质提升的过程,也是教师在从教道路上个人知识。能力的自我更新过程,在本质上是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
既然教师转型在本质上是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那么实现教师转型的内生动力必然立足于教师的自觉。早期,人们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绝大多数是在工具理性指导下展开的,而忽略了实践理性。职业培训是帮助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技术,从传统关于教师的职业培训的实践我们可以发现,过去人们对于教师职业发展的自身规律的意识是比较淡薄的,或者说对教师作为成长主体自身的发展规律的意识是淡薄的。培训中,人们趋向认为,把专家所拥有的特质传递给一般教师就可以使其获得专业发展,进而成为优秀教师。然而,教师面对的教育实践十分复杂,且时刻变化,他必须要对有内在不确定性的情境作出复杂的解释和决策。这种知识只能以教师自己的特殊感悟以及贴近自己的语言来表述。仅仅靠专家传授并不能使一般教师成为专家,因为这种做法忽视了教师自身的成长规律。
随着历史的发展,教师在个体职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被重新发现和确立,这在教师与课程的关系演变过程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在历史发展的一段时期,教师和课程“之间是分化的,教师仅仅被作为课程实施者“,后来教师逐步被看做课程开发的研究者和参与者“。特别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纷纷设立教师中心或课程开发中心,课程开发的权力由专家转到教师的手里,教师真正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这种情况下,课程开发和教师的培养和个体发展融为了统一的过程。相应地,教师在以参与“。反思“为主要特征的行动研究中不断获得了对实践的反思,进而促进了自己的专业发展。
因此,离开高校教师的自我成长。潜能发挥的根本性作用,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教师转型。正确对待教师的转型发展,必须以人本理念“为出发点,把教师作为一个富有生命力的人来看待,要注重教师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强调教师发现自己周围场景的教育意义的敏感性,也要突出教师协调诸种可能和现实因素以利于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教师自身的参与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教师转型“是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问题,但同时也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技术性难题,转型过程涉及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必须协调一致才能实现最佳目标。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市场化,市场逻辑被引入高等教育领域,市场机制迫使高校回应市场多样化的需求,以竞争。效率和绩效责任为特征的管理文化成为主流,教师职业因此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教师危机感骤增。传统上,教师只要完成自己的课堂教学,做好自己的学术研究就可高枕无忧“。但在讲究投资“与回报“的现代社会,为了争取到更多生存与发展的资源,高校往往把各种硬性指标落实到高校教师的身上,强迫教师被动转型“成为多面手,甚至是技术应用的行家里手。高校管理主要立足于组织的单向视角,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人本“的关注。反观现状,大多数高校教师都存在满意度不高。工作压力大。工作动力不足等经调查研究证实了的不良现象。“[8]管理不单是管人。控制人,管理的更高层次的功能是助人,帮助人成长,是否有利于教师的存在和发展是衡量一切的价值尺度。因此,在维护和提高高校创造知识。传播知识的效率和质量的同时,保证教师职业安全和学术自由非常重要,尊重了职业安全,也就保护了教师的专业发展;相应地,教师也避免重回工具价值的时代。教师质量决定高校价值存在的大小,不能以教师的人本存在“为基点,不能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价值尺度,任何改革都势必不会收到理想效果,这也必须是教师转型改革的基本出发点。
四。教师转型的动力机制:需求―动机―自我更新
从前文可知,教师转型是其主观价值和行为取向的变化过程。高校职能变迁是促进这一变化发生的外源力量,教师自身对外源动因的认同。内化以及对其专业发展本源性价值追求则是转型实现的内在驱力。和众多事物变迁的机理一样,教师转型有其内在逻辑和动力机制,也是内因和外因相互影响。相互有机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激励理论认为,需要―动机―行为―目标是人行为改变的基本逻辑。社会学的利益分析理论也非常相似,该理论认为利益决定立场,立场决定行动。在外界因素的驱动下,教师的内部需要转化为动机,动机产生以自我更新“为特征的转型行为,进而实现转型目标,形成以需求―动机―自我更新“为循环的内在变迁和发展逻辑,这就是教师转型的动力机制。
在这里,教师的个体需求是转型过程的逻辑变迁起点,不同的需求意味着不同的动机取向,也意味着管理者采取不同的激励手段。我们知道,管理学领域有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文化人和自我实现人等人性假设,而不同的人性特征对应着不同的内在需求。高校教师作为典型的知识工作者“有着其独特的人性特征,相应地也有着独特的个体需求。同时,由于教师的职业发展层次和阶段不同,其利益。需求和立场就不同,也会导致不同的动机取向。管理要在综合以上多种因素的基础上才能找到针对性激励措施。例如处于职业发展中期的教师,他们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上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获得了相应的专业地位。他们面临一个不争的现实,那就是转型很有可能把他们抛出原有的轨道,也不可避免地动摇其业已存在的诸多特权“福利。这也势必会引起他们对高校教师职业及身份内涵的重新认识,甚至对选择继续从事目前职业还是向其它方向发展产生困惑。对于这一阶段的教师实施的激励策略就是在平衡教师工作和家庭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继续强化其对学术职业价值的认同,促动其努力吸取新的观念,加快知识更新,拓展学术视野,提升自己的专业和学科地位,使其更加积极地把自己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目标结合起来,从而实现转型目标。
自我更新“作为教师转型发展一个循环的逻辑终点,是由教师在转型过程中主体地位决定的。转型发展过程中,教师处于消极被动地位还是积极主动地位决定着转型目标效能的高低。从教师转型发展的目标追求和发展的动力源来看,教师转型是内在取向的,本源价值就是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是教师内部专业结构的成长与改进,教师自身的主体性参与也是教师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曾经历过从被动专业化到主动专业化的变革。毋庸讳言,在被动专业化背景下,教师的工作就是职业,只是教师赖以谋生的手段,管理对教师的策略是单向思维的,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是教师职业阶梯的攀升,教师的进步就是通过一系列等级机制而获得的进展,教师的成功就是得到处于制度顶端的职位。换句话说,这种管理模式根本不考虑教师的立场,教师基本上按照设定的岗位专业标准和要求执行,教师自身及教师实践在专业发展中基本被忽视。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教师在自身专业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被重新发现,人本理念“得到确立,教师逐步在自身专业发展中为自己负责,成为自我专业发展的主人,自觉地发觉专业生活中的有利因素,使自己的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成为自我更新“的教师。这种管理取向下,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个人预先设定的发展目标或对某一发展目标的认同,自我更新“作为一种发展取向也逐步为管理者和教师所认同。
以自我更新“为教师转型的管理取向,其最突出的意义就是可以提高教师对转型发展的自我更新意识。白益民认为,自我更新意识发挥作用时,它能够将教师过去的发展过程。目前的发展状态和以后可能的发展水平结合起来,使得教师能够理智地复现自己。筹划未来的自我,控制今日的行为,使得已有的发展水平影响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程度,使得未来发展目标支配今日的行为。“[9]这就是说,自我更新取向的教师转型是在教师了解自身职业发展一般路径的基础上展开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考察了自身的职业发展阶段及其在整个发展进程中的位置,并不断对自己的现状进行反思,进而决定进一步行为的策略。教师转型是教师对高校功能变迁的一种主动性适应,高校功能变迁对教师的转型调适充满变动性要求。而教师通过自我更新就可以结合现有情况不断调整下一步发展目标以适应这种要求,教师也能够在不断的自我调适中获得发展的动力,保持发展的势头。
激发教师自我更新“的转型取向对于解决来自于教师自身的阻力具有针对性意义。大致来讲,高校教师群体可以分为处于职业发展初期。职业发展中期和职业发展后期三个部分。当前背景下,对整个高校教师群体而言,处于职业发展中期和职业发展后期教师的转型压力比处于职业发展初期的教师压力要大得多。这部分教师是高校教师转型的主要目标群体,他们都是已经在高校教师岗位上从业多年的教师,往往经过了刚入职几年的煎熬,实现了原定的职业目标,专业能力达到了岗位要求,甚至不用花太多的精力便可完成现时的岗位任务,对外界的变化出现麻木甚至不能自觉的状态。而这种状态的改变也是教师转型问题的关键,需要教师不断地自我批评反思实践。重新定义假设和信念并强化自我价值,这样就会不断地发展,出现一直正向的发展。“[10]从前文可知,自我更新“作为一种教师专业发展取向,其本意就是要教师自己积极地追求专业发展,保持开放的心态,随时准备接受好的。新的教育理念,更新自己的教师信念和专业能力“。[7]320这对于处于职业发展中后期的教师至为重要。故而,在促进教师转型的过程中,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结合转型目标,积极采取措施,提高教师对转型变革带来的利益预期,进而获取教师对转型的支持和主体参与。教师自己成为转型发展的主人,是教师转型本源价值的内在要求。激发并保持教师以自我更新“为特征的主体行为是管理的关键。
五。结语
总的来说,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从外部诱发并驱动了高校职能的变革,相应地,驱动了教师应然转型。管理者必须在把握高校功能变迁的核心特征以及教师个体内在需求的基础上,通过价值观转变。制度创新等激发教师主体的主动适应和自我更新,推进改革的顺利进行。
当前,中国教育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坐标点上,教育发展中的许多难点问题正若冰之将释“。教师转型“背后折射出的高校教师所处环境的深刻变化,预示着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未来走向。这是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与命运的根本性问题。在当前的形势下,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具有猛烈性。即时性的影响力,它们造成高等教育的重大变化,高校甚至是在没有足够准备的情况下,被抛“出原有的运行轨道,并且必须在极为短暂的时间里做出自己的选择。教师转型不仅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变革,也是一场深刻的利益调整,无论政府。高校还是教师自身都必须对此有足够的思想认识。
高校教师转型的内涵及其动力机制析论
高校教師转型的内涵及其动力机制析论【8035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34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