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职业指导的内涵。理论与模式探析
长期以来,众多高校将职业指导“混同于传统的就业指导“,片面追求高就业率,忽视学生的职业发展。虽然西方的职业指导理念传入已经近一个世纪,但科学的职业指导实践在各高校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在当前经济新常态的新形势下,高校要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需要论文网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职业指导的内涵。理论和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
一。职业指导的内涵界定
职业指导,亦称职业咨询或职业辅导,指根据社会需要。职业要求以及求职者的自身特点,引导他们较为恰当地进行职业定向。职业选择或者转移到新的职业领域的社会活动,同时也是帮助个人培养职业素质,适应岗位要求,更长远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的教育过程。
高校的职业指导,是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教育特点来安排和实施的,它立足于为学生就业提供咨询。指导和帮助,加强职业意识。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从职业的角度了解社会。认识自己。进行专业学习,培养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确定职业目标和职业规划,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通过系统的指导使学生在毕业时能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特点,自主选择生活目标。合理确定升学和就业方向,并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求得发展。
与传统的就业指导“相比,高校的职业指导“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1。全程性。大学阶段是学生进行职业探索和职业定向的重要时期,职业指导应该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要,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形成系统。要把大学阶段分别作为职业规划的认知期。定向期。完善期。成熟期,有计划地安排不同的职业指导内容,采取不同的职业指导方式,逐步完成职业指导的教育目标,使职业指导成为一个科学化。系统化的教育过程。
2。专业性。教育部曾发文要求,尽快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把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摆到整个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努力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职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必须由具有专业知识的专门化人才来承担。的高校迫切需要培养一支高素质。职业化。专家化的职业指导队伍,以提升职业指导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3。发展性。职业指导以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学四年可以分阶段达成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目标,在大一认知期,协助学生了解专业和职业,完成角色转换,尽早确立职业理想;在大二定向期,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全面提升综合素质,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和成才路径;在大三完善期,促进学生培养职业能力,增加职业探索,并对就业。考研和创业等职业定位作出选择;在大四成熟期,以提供就业信息。指导求职技巧和调整职业目标为主要内容,帮助学生为适应工作岗位做好前期的专业和心理准备。
4。系统性。要实现职业指导目标,必须将职业指导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构建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对大学生进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系统性教育。由专业的指导人员运用科学的测评手段,帮助学生评估和了解自己的职业倾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价值。能力。技能和兴趣,对学生的求职技能进行专题培训和评价,开展就业心理辅导和就业信息咨询服务,给予学生学业规划。生涯设计。就业和创业等方面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制定近期职业目标和长远职业生涯规划。
二。职业指导的理论基础
职业指导活动离不开职业指导理论的支撑。由于的职业指导活动起步较晚,高校职业指导的基础理论主要来自于西方国家的研究。在不同历史阶段,对许多国家的职业指导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的主要是以差异性为基础的人职匹配理论和以成长性为基础的职业发展理论。
(一)人职匹配理论
该理论认为,个人的特质与职业选择密切相关,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模式,每种人格模式都有与其相适应的职业类型。帕森斯(FrankParsons)的特质―因素“论是这一理论的早期代表。它强调个人所具有的特质(性格特征。兴趣爱好。能力倾向等)与职业所需要的因素(素质与技能等)之间的协调与匹配。该理论首次提出了在职业决策中人职匹配的思想,主张通过人才测评来了解和把握个体的特质,从而奠定了人才测评的理论基础。
然后,这种对人的特性品质与职业因素进行刚性匹配的理论,其理论预设与方法设计都存在不足之处:一方面,人格特性是复杂的。多样的,且它们之间是互相关联的,很难假设哪种特性品质与某种职业一一对应;另一方面,对人格特质进行客观准确的测量是十分困难的,因而很难根据对个体特质的精确分析来形成机械“的标准匹配。为了克服特性―因素“论的不足,霍兰德(JohnL?Holland)于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人格―职业类型匹配理论。霍兰德重视人格的整体性,用人格类型与职业类型之间的匹配取代了个人的特性品质与职业因素之间的匹配,软化“了人职匹配目标的刚性标准,从而扩大了人的职业选择范围,使匹配模式更具有灵活性与实用性。
(二)职业发展理论
在金斯伯格(E?Ginsbeg)等人研究的基础上,美国学者萨帕(D?E?Super)于1953年提出了职业发展理论。该理论把个人在职业上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成长。探索。确立。维持和衰退。并认为,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表征,面临不同的职业发展任务,前一阶段能否顺利完成发展任务,会影响下一阶段的能否取得职业成功,并最终可能导致职业发展的障碍。职业指导就是根据人的职业成熟程度,在教育和生活中开展指导,促使人在不同的阶段逐渐成长和成熟。萨帕从发展心理学的视角,重新定义了职业指导:职业指导即协助个人发展并接受统一完整的自我形象,同时发展适宜的职业角色形象,使个人在现实世界中接受考验,并转化为实际的职业,以满足个人需要,同时造福社会。“职业发展又称为生涯发展,随着生涯设计理念的宣传和推广,这一理论为美国20世纪70年代轰轰烈烈的职业生涯教育(CareerEducation)奠定了理论基础。美国制定的国家生涯发展指南(NCDC)规划了初等学校。中等学校。高等学校和成人教育四个层次的生涯发展目标。由此,肇始于20世纪初的职业指导在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经过几个发展阶段后,实现了从职业指导到生涯辅导(CareerGuidance)的历史性转变。
从20世纪90年中期开始,西方的职业指导理论逐步被介绍到中国,伴随着职业指导活动的兴起和发展,学者们对高校的职业指导现状进行探索和研究,推动了对职业指导的实践和认识的逐步深化。目前,国内学界对职业指导的原创研究较为匮乏,尚未构建起规范有效的指导模式。只有符合国情的职业指导,才能确保职业指导的科学性。方向性和针对性,才能提高职业指导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对职业指导活动开展深入系统的本土化研究,形成符合实际的职业指导理论,对推动高校开展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职业指导的模式选择
据南京大学的调查,在学校对学生求职的不利影响因素“中,排在第三位的是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不够“。超过四分之一的学生认为就业指导课不够“。高校必须彻底摈弃传统的就业指导“思维,以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为宗旨,进一步创新职业指导模式,努力为学生提供灵活多样的职业指导服务选择,使职业指导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嵌入式职业指导
大学教育是专业化教育,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将来主要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通过专业教育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这是大学生走向职场的基础,因此,职业指导的开展离不开专业教育的配合。职业指导的内容可以与专业课程相渗透,结合专业教学来进行。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进行职业指导教育的嵌入式改革,将职业指导渗透于专业教育的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中,有利于提高职业指导的效果和效率,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为此,需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系统的优化设计,将职业指导嵌入专业教育过程,以职业指导来推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克服人才培养与职业需求的脱节。
(二)体验式职业指导
职业指导活动本身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应当立足学生的需求,改变说教式的群体辅导的授课方式,开发和运用多层次体验式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结合社会实践,开展职业调查体验,可以使学生对职业的认知由抽象上升到具体,从而增强职业认同感,激发学好专业的内在动力。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将专业实习。岗位见习和预就业等有机结合,可以帮助学生走进企业,深入职场,增强职业信心,提升职业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态度和敬业精神。在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中,通过组织模拟招聘会。生涯规划节。求职技能大赛。简历制作比赛等活动,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增进就业意识和求职能力培养。通过体验式的职业指导,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调整。修正。优化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学生的职业化和社会化。
(三)定制式职业指导
职业指导应充分考虑学生个体之间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职业环境背景。职业发展方向的差异,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来定制个性化的服务菜单“,帮助学生进行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职业指导。这种定制式职业指导模式,尊重学生需求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开展一对一“的个案指导,突出对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满足,打破了传统职业指导单调。固定的方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使职业指导工作更具针对性,已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在定制式职业指导模式下,需要通过科学的测评软件,对学生进行职业心理测评,建立学生职业指导档案。因此,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在满足全体学生共性的就业和创业需求的基础上,还需要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指导方案。
高校职业指导的内涵。理论与模式探析
高校职业指导的内涵理论与模式探析【3811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36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