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怒不敢管“的教育病态及其归因
一。零容忍“状态下的极端现象
近年来,一些极端现象频繁出现,给老师们造成了心理负担:成都10岁男孩因怕写检讨跳楼自杀;北京。海南接连发生学生因罚站,回家跳楼事件;呼和浩特一个14岁学生因往老师身上甩钢笔水被批评而自杀等等类似的极端事件数不论文网胜数。当然有的事件是老师的过错所致,但有的则是因正常的批评教育酿成。无论是什么原因,教师无疑都成了众矢之的。在这种背景下,很多教师出于无奈不敢管学生,甚至连批评教育都要三思而行。倘若面对顽劣的学生,教师只是一味迁就而敢怒不敢言,这就成了形式教育“,而这种教育无疑是一种虚弱无力的病态现象。
二。教师沉默“的归因
(一)学生自身因素
学生自身的因素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心理承受能力差,另一方面则是学生过度维权。
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溺爱孩子现象普遍存在,学生在家中极少受批评。并且随着物质社会的进步发展,孩子衣食无忧,生活中几乎没有经受半点挫折,抗挫能力比较差,受到老师的批评都会想不通,有的甚至采取最极端的方式:自杀。有的学生正值青春叛逆时期,一时的冲动也会造成无可挽回的悲剧。
另一方面,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多部法律条文明确规定:教师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而很多人混淆了体罚“与惩罚“的概念,把正常的批评教育也理解成了体罚“,有的学生却以此为借口,威胁老师,不尊重老师,十分嚣张。教师的威严屡遭挑战,面对这种打不得碰不得“的学生,老师只好选择沉默“。现在的孩子从小懂得维权是好事,可以此作为自己调皮捣蛋的依据,这让一些教育者们无所适从,更让那些顽劣的孩子有恃无恐。
(二)家长因素
现在家庭大多是421结构,家长溺爱孩子现象严重,尤其是隔辈溺爱。生活中以赞美教育“代替批评教育“。孩子一受委屈全家出动,家长袒护孩子。鼓励式教育是值得提倡的,但是不能贯穿孩子成长的始终。温室里怎能长出参天大树?可很多家长不能正确认识适当的惩罚教育对孩子的益处。
(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现今社会推卸责任“不良风气盛行。有的家长就抱有这种心态:无论孩子发生什么事,家长都要找学校,而且不依不饶,兴师动众,一定要找出个对象为此负责。可往往有些事故责任却在于孩子自己。一旦家长找到教育部门或是媒体曝光,学校和老师难免其责。而为了不影响声誉“,相关部门往往都会从息事宁人的角度,无原则批评处理老师和学校。
(四)相关法律规定不完善
当下社会过于强调尊重和维护学生权益而忽略了老师的权利。没有任何制度保证的前提下,教师不敢冒险,不敢放心大胆的去管理学生。所以应该推出保护教师权利的相关规定,让教师有底气去实施相应的权利,让教师管得合理合法,而不是一味地向顽劣的学生妥协退让,也不会再惧怕无理取闹的家长。
另外教育部门还应该细化相关法律,明确具体规定,教师可以如何批评惩罚学生。例如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班主任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其中,适当方式“过于含混,可操作性不强。不少专家学者倡导,教师在管理学生方面要把握好尺度,可是,这个度“没有具体规定,谁能精确掌握好。只要出事,就是过度“。
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很多发达国家制定完备教育处罚制度,详细规定了处罚的标准和尺度。例如:韩国教育处罚法规定很明确,如对女生打小腿5下,对男生打小腿10下。这样便可以使教师的批评教育权具体化,同时教师在处理学生时也不会犯难,做到心中有数。老师管得有理有据,学生受得心服口服,这对老师和学生都是一种保护。
(五)教师自身因素
教师队伍里不乏有一些不负责任的老师存在,他们选择沉默“不管学生,抱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这些都是职业道德缺失的表现。但绝大多数教师在各种巨大压力之下没有了批评教育学生的勇气,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教师夹在学校和家长之间成了弱势群体,两头受气。很多教师整天提心吊胆,被折磨的心力交瘁。
三。沉默“教育病态的危害
教育的对象是成长中的学生,这决定着教育工作的不可返工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病态“,作为家长和老师要去及时地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必要时应采取强制性的惩罚。可如今教师却不敢对学生进行惩罚,势必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树不修剪不直,玉不琢不成器。学生是具有可塑性的,倘若一味的呵护,不可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教育部官员王定华表示;教师正当恰如其分的惩罚,不属于对学生的体罚,不提倡对学生的一切行为都给予包容甚至迁就的做法。“教师不敢批评“学生只会让那些顽劣的学生有恃无恐。如果这种教育病态继续蔓延下去,学生就会深受其害。学生如果在这种虚弱无力“的病态教育下成了次品,那么这种过失将是永远无法弥补的。
敢怒不敢管“的教育病态及其归因
敢怒不敢管”的教育病态及其归因【1931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59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