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有效实施德育教育的策略探究
长期以来,在对待初中学生德育教育的实施,通常被理解为是思想政治专任教师和教导处的职责。实则不然,作为初中英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同样可以发挥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职能。之所以得出这样的观点归因于,初中英语教学会涉及到中西文化比较的内容,通过让学生形成正确论文网的中国文化观,使他们建立文化自信,这本身就属于德育教育范畴。当然,从初中英语教学目标出发,引入中西文化视角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化眼界,也能活跃课堂氛围。但教师若是未能从建立文化自信的目的来进行阐述和教学,而是以欧洲中心论“作为主观价值判断。那么,这里的德育教育效果仍然无法实现。因此,在丰富初中德育教育的策略选择项目上,不仅需要发挥英语教学的优势,还应使教师形成正确的文化观。
一。当前德育教育实施中所存在的不足
结合笔者的工作体会,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认识其中的不足:
(一)当前德育教育的知识营养较少
毫无疑问,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和各职能部门构成了德育教育的主体。从目前的教育开展情况来看,其仍表现为延续着传统的授课模式和对仪式性活动开设,这种模式尽管能够在校园文化氛围下来感染学生,但却难以在知识层面细化学生在某一具体方面的德育教育需要。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发育时期,使他们形成先入为主的价值判断能力,将有助于他们未来在认识社会和周边事物时,形成合理的价值取向和健康心理。
(二)当前德育教育的我向思维显著
针对初中学生德育教育的开展,需要严格遵循上级所下发的德育教育大纲。但在具体绘制大纲内容时,则需要在校本原则下来实施。正因如此,当前在实施德育教育时,教育主体时常存在着我向思维“习惯,这种思维习惯便将学生置于客体“地位,而未能充分考虑他们的接受偏好和认知能力。可见,在我向思维下来实施德育教育,就存在着使德育教育陷入形式化的危险。
二。初中英语教学在德育教育中的职能分析
针对传统德育教育所存在的不足,初中英语教学的职能可分析如下:
(一)延伸了德育教育的实施范围
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叛逆期,所以在对其实施德育教育时应注重循序渐进和潜移默化。初中英语教学通过引入中西文化比较内容,便能在支撑课堂教学的同时,不知不觉的促使学生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并在开放的心胸下来审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各自的比较优势,并将注意力放置在重视对中国文化的习得上来。从中不难知晓,随着初中德育教育实施范围的延伸,又能端正学生对于历史。思想品德。地理等课程的学习态度。
(二)细化了德育教育的目标指向
笔者在上文中已经指出,传统德育教育突出对学生的世界观实施教育,这就难免使得传统德育教育被意识形态化和空泛化。而初中英语教学紧扣中西文化比较,通过坚定中国文化的立场来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这就使德育教育的目标更加细化和具体化,也就更加接地气。同样,其它人文学科的教学也能产生这样的职能优势。
三。实施德育教育的策略
根据以上所述,实施德育教育的策略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构建:
(一)合理选择中西文化比较的内容
中西文化能够比较的内容十分丰富,从社会人文素材入手需要考虑与初中学生的?J知能力相匹配,也需要做到与课堂教学需要向适应。笔者在教学中选择了中西茶文化比较作为内容,并将其放置在中西社会文化大环境下来进行阐述,这样就使得丰富的信息量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又能使教师授课在大的文化背景下做到游刃有余。另外,在引入中西茶文化比较时,还给学生区分了茶“的不同英文单词,并指出其中的内涵存在着显著差异。
(二)历史视角下阐述中西文化关系
在进行中西茶文化比较时,笔者历史视角从古代丝绸之路谈起,突出了茶叶制品在古代通过波斯商人之手传递给欧洲贵族的历史逻辑。与此同时,笔者还强调了中国茶文化对西方茶文化的影响,以及西方茶文化植根于他们的本土社会而自发演化的过程。这样一来,就促使学生能在历史视角下增强对中国茶文化的崇尚之情,而在丰富自己英语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形成了文化自信的潜意识。当然,实现这一点还需要依赖最后的教学总结环节。
(三)巧用评价性用语引导学生反思
在教学总结环节,笔者应用评价性用语,以启发性语言来引导学生对中西文化进行重新审视,从中来促使学生反思自己过去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误解。同时,笔者根据教学内容又选择了一些可以作为中西文化比较的内容,如家庭文化。为此,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在课后通过上网和根据自己的感受,对中国和美国的家庭文化进行比较,从中来深刻认识到中国家庭文化对孝道“的重视。
四。小结
本文认为,作为初中英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同样可以发挥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职能,所以需要发挥初中英语教学在德育教育方面的比较优势。具体的实施策略可围绕着:合理选择中西文化比较的内容。历史视角下阐述中西文化关系。巧用评价性用语引导学生反思等三个方面来构建。
初中有效实施德育教育的策略探究
初中洧效实施德育教育的策略探究【1970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59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