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國外大學生志愿服务发展的经验与启示【4463字】

时间:2023-04-18 23:06来源:毕业论文
國外大學生志愿服务发展的经验与启示【4463字】

摘要:在国际志愿服务大发展的背景下,志愿服务起源地美国。英国以及与地域文化相似的日本。韩国1探析以上四个国家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成功例案,为大学生志愿


摘要:在国际志愿服务大发展的背景下,志愿服务起源地美国。英国以及与地域文化相似的日本。韩国1探析以上四个国家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成功例案,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字:国外;大学生志愿服务;经验;启示。

综观世界,第三部门的勃兴,减轻了政府的行政成本论文网,发挥了很好的/补台0功用,推动社会健康有序发展。各国第三部门参与/社会管理0水平已成为国际社会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在中国,第三部门以志愿组织为主体,其成员又以高校青年大学生为生力军。为此,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水平就显得极为重要。

一。国外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

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大学生志愿服务经验,主要有两条进路:一是借鉴志愿服务起源的欧美发达国家经验,二是借鉴地域文化相仿的亚洲发达国家经验。欧美发达国家推介美国。英国经验;亚洲发达国家推介日本。韩国经验。

(一)美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

美国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工作历史悠久,归结起来,美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16世纪中叶的萌芽发端期。工业GM后的形成确立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成熟发展期和目前的深化拓展期。

据5美国志愿者活动6报告(2008年7月7日由美国国家和社区服务社团公布)统计,2007年美国约6080万16岁以上的人参与社区志愿活动,累计志愿服务时间约81亿小时,为经济社会创造价值超过1580亿美元,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志愿者大部分是在校大学生。

(二)英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

英国大学生志愿服务主要推动四方面工作:一是推动社区服务。英国的/做起来0。/千年志愿者0等计划皆以社区为单位,大力提倡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活动,为社区少年儿童提供课业辅导。专业咨询。假期或课后陪伴等活动。二是志愿服务和促进就业结合。例如,/马克社区0(CommunityMark)积极推动就业劳工投入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行列,贡献个人经验与专业,协助解决社区面临的现实问题。三是推动服务弱势群体。部分大学生志愿组织主要以提升少数民族或弱势群体的志愿服务意识为目标,进而改善其志愿服务品质,并且为少数民族或弱势群体提供相关服务资源。四是发展志愿服务文化。大学生志愿者通过从事志愿服务活动,协助公共事务的开展,借此推动并发扬志愿服务文化。

(三)日本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的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在社会福利。环境保护。青少年教育。终身教育及国外援助等领域广泛开展。必须要指出的是,大自然灾害特别是1995年的阪神。淡路大地震,对日本志愿活动发展起到了洗礼作用。由于地震频发,日本大学非常积极支持青年志愿活动,为学生开展志愿活动创造了很多便利条件和鼓励措施。到1999年,已有100多所大学积极推行将志愿者活动纳入正式课程的教育实验。另外,还有一些高等学校为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设置咨询窗口。组织讲座或者提供其他形式的支持,还有许多大学都设立了志愿者活动中心,积极支持学生们的志愿活动。

(四)韩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

韩国志愿服务历史悠久,数据显示,早在1999年韩国便有近1600个志愿服务组织,有志愿者315万人。[1](P271-272)在近代,随着基督教传入韩国,韩国的基督教组织开始将西方的志愿服务理念和活动介绍给韩国国民。这些理念和活动与韩国历史形成的互帮互助。慈善救助相结合,推动着韩国的志愿服务事业。到20世纪70年代,各种社会志愿团体纷纷成立,志愿服务宣传教育业逐渐普及。特别是在1986年和1988年分别举办亚运会和奥运会期间,大批志愿者参与了志愿服务活动。在韩国,大学是志愿活动的重要培养地和资源中心。国立。公立大学在选拔学生时要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间和内容作为考核的内容,志愿服务活动也被设为教育科目。在参与志愿服务的群体中,学生所占比例达到39百分号左右,为增强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韩国教育部特别设立了学生服务活动信息指导中心,对青年大学生的志愿活动加以规范。

二。国外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经验探析。

(一)志愿服务参与全民化。

美国志愿服务普及推广非常深入民心。据有关调查显示,美国的志愿者组织超过100万个,美国大学有各式各样的志愿服务组织,新生在入学时往往会选择几个符合自己兴趣特长的志愿服务性质的社团。约1P4的美国人当过志愿者,其中每人平均每周当志愿者的时间为315小时,从1992年开始,每年10月的第四个星期日是美国志愿者活动日。1997年参加了这一节日的大学生达到130万,1999年则超过了200万,这反映出在美国做志愿者是全民普遍的意愿。[2](P101)在美国大学生看来,参加志愿者活动不仅仅是为社会作贡献,更可以显示自己才能。扩大社会交往,甚至可以积累工作经验。实现理想与抱负和赢得社会尊敬。

(二)志愿服务管理体系化。

美国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规章制度非常严密。例如,对培训的要求,志愿者接受必要的培训并承担相应责任;志愿者不能在活动中利用与他人接触的机会谋取个人利益;志愿者按照既定的工作计划提供服务。志愿者组织会根据工作任务的难易程度,匹配志愿者的能力水平,再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保证志愿服务的质量。

在韩国,教育部特别设立了学生服务活动信息指导中心,负责推动和规范青少年的志愿服务活动。韩国政府规定,大学生要将志愿服务活动作为教育科目进行实施。韩国在1972年建立了韩国大学生社会服务委员会(KUCSS),目前有201所大学成为该会会员。KUCSS的目标在于提供有效途径和方法推动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激励他们的志愿精神。

(三)志愿服务运作市场化。

英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生存发展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据统计,在2003年,有27百分号的公民会每个月参加至少一次志愿工作,途径包括参加俱乐部。协会或其他组织活动;有39百分号的公民表示一年最少参加一次志愿工作,其中相当一部分成员是在校大学生。[3]

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市场化。公司化运作。在英国,基本上每一个志愿组织都是独立的法人机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大学生通过加入这些组织实现志愿服务的市场化运作。因为资源(志愿者。社会捐献资金。政府拨款)有限,不同志愿组织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所以,参与其中的大学生志愿者往往都有很强的竞争意识,他们会精心设计活动。志愿组织都在探索经营生意,谋求利润,支持志愿服务的发展。

(四)志愿服务教育课程化。

有资料显示,2003年日本有716百分号的大学引进志愿服务课程,其中26百分号属于必修课,74百分号属于选修课,学分从1个到4个不等。学校要求参与课程的学生在社区。医院或其他机构做志愿服务,以具体的实践活动来完成课程。通常,志愿服务项目由学生自己设计方案,由指导教师负责完善,学校的志愿服务中心负责推动落实。学生完成志愿服务规定小时数后,向课程老师递交评估报告,这份报告将成为学生履历的一部分。在1995年的大地震中,135万志愿者参与了紧急援助活动,其中志愿者主力是学生,比例高达75百分号,青年学生志愿者的崛起并日益成为抗震救灾的生力军,让日本社会和政府调整了志愿服务政策。此后,日本政府对非营利部门和志愿服务给予积极支持,50百分号的大学借此机会建立了志愿服务中心,大力推进大学志愿精神,以此提高教育机构的声誉。志愿精神教育已经成为日本教育成功的一种体现。[1](P271)

(五)志愿服务研究阵地化。

目前,韩国有12个大学建立了志愿服务研究中心,就志愿服务的有关问题展开研究和探索,并在南汉城大学建立了志愿服务系,设置的课程包括志愿服务计量。志愿者管理。志愿组织管理。志愿服务经济学等等。各个志愿服务研究机构之间的学术交流也很活跃,并拥有若干出版物。

三。国外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经验对我们的启示。

(一)更新志愿服务理念。

理念是推动志愿服务的核心。中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要突破发展瓶颈,就必须树立现代志愿服务理念,要从传统的慈善救济转向现代志愿服务,从政治考量转向社会考量,从社会动员转向个体选择,从短期宣传转向品牌推广。传统慈善行为大多体现为有能力。有财富的人帮助无能力。无财富的人,在/助人0的同时,也显示出助人者的优越姿态。而现代志愿服务强调的是/互助0和/共赢0。一直以来,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带有比较浓重的政治意味,认为志愿服务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新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全球化浪潮的到来,中国青年志愿服务更多地应该思考/转型0,淡化政治意味,凸显社会意义。在动员方式上,也要改变以往靠组织动员的/运动式0和/别动队0角色,逐步向社会化动员转变。当志愿服务变得自由。好玩。富有乐趣,才能产生长久的吸引力。志愿服务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具体的工作,并非一朝一夕,在提高民众意识。积极争取政策之后,要建立品牌性的工作项目,来促进工作的开展。

(二)优化志愿服务环境。

环境是志愿服务发展的关键条件。中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环境包括法制建设。体制机制建设等。只有通过优化志愿服务环境,才能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实现法制化。体系化。阵地化。信息化和社会化。

美国早在1974年就制定5国内志愿服务法案6,澳大利亚制定5志愿服务原则6,阿根廷制定5社会志愿者6法,波兰制定5公共利益和志愿者法6等等。政府应通过相应的法规。政策建立公益文化志愿服务保障制度。要尽早制订有利于有关志愿者的地方性法规,健全有关公益文化志愿服务的法律保障体系;各级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要对志愿服务给予政策上的关照,保证志愿者工作必要的经费投入,提供有效的工作保障;要把志愿者工作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规划中,作为文明城区。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的评比条件等等。

通过成立董事会。理事会等,真正按照章程运作,形成民主决策机制,建立健全志愿者决策机构和管理机构。以高校为单位,建立统一的志愿服务人员资料库,并实现志愿服务人员在各组织间的共享,推进志愿服务信息化建设。建立科学化的志愿服务培训机制,建立志愿者组织激励。社会激励机制,健全志愿服务实效机制。

(三)提升志愿者素质能力。

中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首要因素,是提升志愿组织及成员的能力。能力建设的路径包括培训。实践。评估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特别是青年公益的崛起,对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最大影响就是对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务必培养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服务素质和服务学习素质。提升专业素质的路径一方面来自反复的实践,另一方面就是加强与专业社工机构的互动,以/社工+志愿者0模式带动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所谓服务学习,即是从服务中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提升,其实这就是一种成功。帮助青年大学生志愿者培养服务学习素质,就是要将成功素质的培养纳入青年志愿者能力建设的内容体系。也就是说,要让志愿者感觉到,参与志愿活动不仅仅是/利他0的过程,也是/自我提升0的过程,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他们可以获得服务之外的更多好处,如社会交往范围。任务执行能力。项目策划能力。团队调动能力等等,把激励机制纳入能力建设轨道。

在全球化志愿服务发展浪潮中,中国青年志愿者必须从观念更新。体制改革。能力创建等方面加强建设,全面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作为志愿活动的培养地和资源中心,高校不能把学生局限于校园,应该鼓励学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学习服务技能,积极开展贴近人性。贴近社会的服务活动,把自己培养成健全。果敢。有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社会的科学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江讯清。与世界同行:全球化下的志愿服务[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2]冯英,张惠秋。外国的志愿者[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3]江泽全。英国志愿服务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J]。广东青年干部学报,2004,(3):77。

國外大學生志愿服务发展的经验与启示【4463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60735.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