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生命:高等教育应有之义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255(2013)04-0065-03
高等学校本该是一片芳草地,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学生在这里学习知识。追求真理。完善自我。提升境界,但近期发生的高校校园伤害案件让人深思,论文网看似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怎么能引起青年大学生大动干戈?作为社会精英的大学生甚至研究生到底是怎么了?我们在找寻诱因的同时,也应对高等教育进行反思。每当历史的脚步将要迈入新的征程之时,‘在途中’的人们往往会对曾经走过的‘路’进行反思。检省,以便能够重新确定行进的目标和方向。“[1]高等教育除了教授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培养他们高尚的人格。坚定的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社会责任,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引导和培养他们敬畏生命。尊重规则。尊重底线的意识。
一。从漠视生命说起
2013年4月16日,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因生活琐事与室友发生争执,之后遭室友林某投毒,经抢救无效身亡。同日晚,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一学生袁某因开宿舍门不及时与室友蒋某发生争吵,袁某用水果刀刺向对方胸部,致使蒋某送医院后不治身亡。17日晚,江苏张家港沙洲职业工学生符某持水果刀将在该院短期培训的一名学员曾某刺伤。一连两天3起校园血腥伤亡案,虽说是个案,不带有普遍性,但因发生在高校,引发了舆论的关注,甚至有人发起了感激过去与之有小矛盾的室友不杀之恩“感谢帖活动。
经过多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上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使高等教育水平也获得了大幅度的提升,高等教育走向了大众化。社会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了实现生命价值的良
好条件,使他们有机会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锻炼自身能力,思考人生价值。总体看来,多数的高校学生都能珍惜大学生活,珍爱生命,思想积极,要求严格,有着基本正确的生命观。但是仍然有部分大学生缺乏科学的人生观,缺乏对生命价值的基本认同,甚至走极端,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在他们身上,思想出现偏激,态度冷漠,认为他人就是地狱,看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对未来不抱希望,心灰意冷,漠视他人的生命,这些不和谐的因素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的话题。
究其原因,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特殊历史过渡阶段,追求经济的增长速度,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总量达到了世界第二位,但物质文化增长的同时,精神层面并未与之相适应。就高等教育来说,推行扩招政策,追求量的扩张,但师资队伍水平。管理水平等内涵并未跟上扩大招生后的教育需求,加上社会转型,必然造成部分高校的学生身心失衡,具体原因有:
(一)学生沉溺于物质享受与感官刺激
在社会大环境影响下,物质文明泛滥,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甚嚣尘上,部分学生追求物质享受,将自己的精力放在挣钱上,期待通过改变自己的资金状况来改善生活质量,而投入在知识学习上的时间和精力有限。空闲时间受到网络游戏的困扰,在声光的。听觉视觉冲击下寻求感官上的刺激以满足空虚的心灵。综观人类发展的历史,物质文明与精神文化须和谐共生同步发展,沉溺于物质享受与感官刺激,迫切呼唤理性的回归。
(二)社会诚信普遍缺失,人的内心失衡,精神生活失去追求
制假售假。虚报冒领。学术不端等现象屡禁不止。食品安全让人忧心……道德底线屡遭破坏,诚信缺失,这些社会不公现象不仅危害到经济社会的发展,破坏市场经济和社会秩序,而且损害到了社会公正和群众利益,妨碍民族和社会进步,也造成了人的内心严重失衡。如果一个个体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将人的生活降到动物的生存层次,那么,个体会因为生活失去了精神追求而失去对生命价值的最高性的体认,从而失去了对生命敬畏的依据。“[2]康德曾在实践理性批判中说: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月异。有加无已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3]这句话跨越时空,影响深远,至今仍然是人们精神生活的指引明灯。
(三)教育片面强调竞争,片面强调智能的开发利用,忽视了人的身心和谐发展
素质教育的呼声多年前就被提及,但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都在普遍追求分数,以期待进入一所理想的学校学习。进入高校后,又有着就业的压力,为了能够在毕业后找到合适的理想的工作;职场仍在片面强调竞争,所有的求职者都希望能够成就自己的梦想,于是成功学大行其道,强压之下产生的狼性文化“被诸多企业奉为图腾,在二者的交互影响下,片面强调智能的开发利用,人的内心缺乏全面协调发展。
(四)安全教育取代了对人生价值与生命质量的关注
高等学校对学生的生命安全高度重视,但基本局限于安全教育,比如冬天的防火。夏天的防溺水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用电安全教育,财产安全教育,地震预防演习教育等。这种单一的安全教育是最基本的。简单化的教育,无法从心灵深处让学生信服,甚至造成了生命意义认知体系的不健全。生命个体存在价值和生命质量的关注的生命伦理教育基本是处于真空状态,致使一些青少年漠视生命存在及其价值,陷入生存的迷失状态,对自我生命抱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也不尊重他人生命,轻易走上自杀。自残或伤人犯罪的道路。“[4]
二。认识生命是敬畏生命的前提
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5]对我们来说,拥有健康的身心往往难以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只有到了健康出现了危机才觉得健康的可贵。生命也是如此,人要实现其人生价值和理想首先就要有生命存在,离开生命一切都将是虚无。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是高端人才,高端人才不但要有高超的技能本领,要成为一个和谐的人,一个社会需要的人,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对生命本质的认知要进入一种自觉的状态。(一)生命的自然性
黄帝内经记载: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生命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唯一的,是不可重复的。一个弱小的生命从母腹中孕育成熟,独立地成为这世界上一个体的时候,成年人最先教他的应是对生命的敬畏,因敬畏而爱自己的生命,爱别人的生命。“[6]考察人类的起源,地球上曾经出现过难以计数的各种生命形式,人类的现身其实是大自然筛选的结果,经过生命的进化演变,人类以独特的方式成为了大自然的主宰,生老病死虽说是自然的规律,但生命本身具有极高的智慧,拥有丰富的生命内涵。
(二)生命的社会性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为: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人是离不开社会的,总是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是社会这张大网中的一个结点,人的本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只有成为社会的人“才能获得价值认可。中国传统儒家中,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后,实现了修身“,接下去还要齐家。治国。平天下“,最后要成为一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才是生命的最高境界。
三。敬畏生命是人存在的应有之义
(一)敬畏生命的内涵
说文解字:敬,肃也。“广雅?释话:畏,敬也。“切韵:畏,心服也。“敬畏,本是人类对待世间万事万物的一种态度,它包含了一种超功利的尊重与敬爱,带有一种崇高的畏惧与惶恐,是建立在理性认知基础上的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敬’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促使人类‘自强不息’,有所作为;‘畏’显发的是一条警示的界限。一种自省的智慧,告诫人类应‘厚德载物’,有所不为。“[7]徐复观先生说:尤其一个敬字,实贯穿于周人的一切生活之中,这是直承忧患意识的警惕性而来的精神收敛。集中及对事的谨慎。认真的心理状态。这是人在世时反省自己的行为,规整自己的行为的心理状态。“[8]
敬畏生命,是对生命的一种虔诚态度,一种独特的心理特征和人类特有的行为方式,同时也是对人类最基本和最本源性的道德要求。人来自于自然,但人又不同于自然,自然本身作为自发的过程是没有意识的,并不懂得也无需懂得敬畏生命,就像道德经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总是人类效法的对象,它最本源地产生生命,又毫无情感地毁灭生命;人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有理性自觉,既受到外界利己主义的生存竞争的影响,又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其他生命施加各种影响。法国著名思想家阿尔贝特?史怀泽认为:有思想的人体验到必须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一样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他在自己的生命中体验到其他生命。对他来说,善是保存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这是思想必然的。绝对的伦理原理。“[9]生命的至高无上,使人类产生敬畏感。
敬畏生命将人和自然界一切生命视为同等的,要求人能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拯救其他生命,敬重生命,并把这种奉献当作自己生命中的最大幸福。丹麦存在主义哲学家克尔凯郭尔认为,人类最大的畏“莫过于死。畏惧死亡是敬畏生命的一种体现,正是这种对死亡的恐惧让人类对生命产生了深深的敬重,是一种向死而生。
(二)敬畏生命是文化的传统
敬畏“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有史以来就有的,这种敬畏的生命价值观可以追溯到原始的图腾崇拜。在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处于蒙昧状态,人类对于大自然和生命本身充满了极大的神秘感,正是这种神秘产生了对生命的敬畏感。论语: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君子如此,普通人是以君子为效仿对象的就更应心怀敬畏。老子言:人之所畏,不可不畏。“敬畏之心使人类得以生生不息并不断延续下来。正是有了对生命的这种敬畏,构成了人之所以存在的现实基础,是人实现自我超越的动力,在此基础上,社会政治秩序。生活秩序。道德秩序。精神秩序逐步建构起来。
现代人在科学的指引下早已走过了人类初期那样对生命现象的盲目崇拜,可以从理性层面把握生命的生成与演变的基本规律。高校的受教育者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主力军和生力军,理所当然有传播敬畏生命的文化的义务。恢复人类对生命神圣性的认识,维护生命本身的尊严,给予生命应有的地位和权利,使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科学认识。改造交融起来,成为生命的一种必要与高度自觉。
(三)敬畏生命需要把握度“
朱熹说道:君子之心,常怀敬畏。“在高校的教育教学中,将敬畏生命的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思想工作。社团活动。心理健康。学术研究等诸多活动中,受教育者会不会因此走向另一个极端,在我们引导下变得战战兢兢。缩头缩脑呢?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好度“。我们需要学生常怀敬畏之心,但是我们不需要懦夫“,高等教育培养的是高端人才,是将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强大的内心。
教会高校学生心怀敬畏之心,是在告诉大家一个人生存的底线,告诉他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敬畏生命才能珍爱生命。高校学生保持对生命的敬畏,内外兼修,才有对自己生命。他人生命。自然界一切生命的珍爱,才能让高校培养的高端人才在未来的社会中与人和谐共处,实现人生价值。
敬畏生命:高等教育应有之义
敬畏生命高等教育應洧之义【4395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61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