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师生关系问题阐述
关系“(relation:thewayinwhichtwopeople,groupsorcountriesbehavetowardseachotherordealwitheachother[1])论文网从词义上分析,是指人与人之间或人与群体之间的行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
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师生关系是这样界定的: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在学校,教师和学生是构成教学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教师几乎天天上课与学生接触往来,因此,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际关系在学校中的具体体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在共同的教育活动中,通过信息交流与沟通逐步建立起来的。
对于师生关系有两大论点,一是教师中心“论。所谓教师中心“,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处于中心与主导地位,师生关系处于单项发展状态,教师更多地作为知识的权威传授者,教学活动围绕教师展开,学生知识被动的知识接收者。教师被赋予支配和控制教育学的权利,因此,教学过程成为教师对教学和学生极端负责的过程,也就是行使绝对权威的教的权力的过程。这种教学理念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剥夺了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阻碍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在当今中国教育中,大多数的师生关系仍旧是以教师为中心。二是学生中心“论。学生中心“论的师生关系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活动中更多的体现学生的主题作用。教师从学生学习和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活动组织,而且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个人能动性,将教学作为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和素质。激发创造性的过程。
20世纪初的西方国家,实用主义创始人杜威(JohnDewey,1859-1952)在其进步教育“思想中主张应将教育的中心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来。教师不再是学生的导师“,而仅仅是学生从事学校活动的指导者。参谋和助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遵循学生获取知识的自然途径,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环境,推崇师生共同活动。共同经验的教学方式,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中心,活动和经验成为主体,从做中学。[2]但是由于学校教育时间短暂,学生的个人直接经验有限,实用主义思想带来的影响是教育质量的下降。而在与实用主义相对立的要素主义。永恒主义中,要素主义教育家巴格莱在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的纲领中提出重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教育过程的主动权在教师而不是学生,要对学生加强严格训练,不能对学生的学习放任自流;永恒主义教育家阿兰认为教师应该对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并严格管理学生,没有严格管理学生的教师是不称职的,拒绝严格要求的学生永远不会有成就。为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作用,学生必须服从教师的权威。[3]
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布贝尔等认为,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在于使学生实现自我生成“或自我创造“,教师应该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科学知识去引导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和发展自我,最终获得自由。实现自我。在师生关系上,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相互信任和尊重的,教学活动应该是在一种民主而亲切的氛围中进行。
20世纪70年代后,人本主义教育思想逐渐盛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人的自我实现。完美人性的形成和人的潜能的充分发展。[4]师生之间应该建立起一种相互帮助的关系,并把这种关系与尊重人的价值联系起来。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鼓励。关心和给予选择机会,以此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潜能的迸发。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不仅需要教师的促进,也需要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评价。
在现代建构主义教育思想中,皮亚杰从内外因相互作用的视角阐释了认知发展的过程,认为师生之间应该建立起一种平等对话,理解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而应该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和引导者。学生也不在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对象,而应该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技能的积极建构者。
解放教育学者保罗?弗莱雷提出了双主体“说。他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师生之间应该建立起一种普通的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关系。这种对话关系是平行的我“与你“的关系,而不是自上而下式的命令和服从关系。在对话“中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递。方法的指导和思想的启迪,从而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他们的能力,使他们学会创造。[5]
交往教学理论思想代表人物舍费尔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大力发展对称交往形式,即在教学交往过程中,师生处于同等地位,享受同等权利,双方都没有优先权,也不受其他人的控制和支配。但是由于师生双方的知识储备和身份地位以及发挥的作用不同,师生关系应该在差异中追求理想的平等状态,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6]
学者对师生关系的认识与研究,受凯洛夫(Kairov?IvanAndreevich,1893-1978)教育学影响,研究师生关系的主题长期停留在谁为主体。谁为客体的非此即彼的对立思维框架中。受这种研究思路的制约,师生关系的研究视域一直不能有新的拓展。只是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师生关系的重要性不断地凸显,师生关系研究的圈子也不断地拓宽,才呈现多学科交叉研究。改革开放后,师生的民主平等思想得到了发展与深化,广大教育工作者呼吁一种与新体制合拍的新型师生关系,即师生共同创造。相互合作。共同参与的关系结构,以对话“为基础。教师的价值引导与学生自主建构和谐统一。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体现了尊重。民主和发展的精神。
20世纪80年代,教育理论界提出了师生关系的主导主体说和双主体说。主导主体说主张教师作为社会的代表和知识的先知者,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作为拥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是其自身学习活动的主体,二者不可偏废。如,著名学者王策三教授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具有客观必然性和必要性。教学的方向。内容。方法。进程。结果和质量等,都主要由教师决定和负责“,但是,教却又是为‘学’而存在的,否则就毫无意义;教师主导作用也必须有一个落脚点,这个落脚点只能是‘学’;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和结果,一定要要由‘学’体现出来。更为重要的一点,‘学’是学生自己的独立的主动的活动,教师包办代替不了“[7]。双主体说认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过程,师生关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师生双方互为主客体。张启航认为教师作为主体,当把学生当作他的认识或改造的对象时,学生就相应地变成了客体“,学生作为主体,当把教师当作他的认识对象时,教师就相应地变成了客体。“[8]。这两种师生关系观都力图在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之间寻找一种恰当的平衡,在师生关系上体现出追求平衡的价值取向。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徐洁从哲学认识论根源。文化伦理背景的角度分析了传统的二元对立的师生关系存在的原因;在哲学。文化。伦理学。教育法学乃至现代西方解释学与现象学的启示中寻找21世纪新型师生关系的理论依据;建构21世纪民主。平等。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9]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平等。交往。对话。合作和沟通。刘慧以交往理论作为新型师生关系的理论基础指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是主客关系,是人与物的关系;现代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主主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关系即交往关系。师生之间交往的主要形式是对话,理解是师生交往关系优化的核心。[10]
近年来,教育理论界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注意到师生关系对学校教育活动和教学质量的制约性。尤其是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对内部深层次问题的触及,研究者对于师生关系的考察也逐步走出了单一的教育学教学论领域,而更倾向于在多学科。多纬度的视野当中审视师生关系,因此,对师生关系的诠释也更趋于丰富。全面。
3。实证研究概论
实证研究也称为原始性研究(primaryresearch),研究的对象和资料主要来自于经验观察。调查。实验和个案研究等方法收集的数据。实证研究方法的哲学取向是实证主义,起源于自然科学研究。实证主义所推崇的基本原则是科学结论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强调知识必须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上,通过经验观察的数据和实验研究的手段来揭示一般结论,并且要求这种结论在同一条件下具有可证性。根据以上原则,实证性研究方法可以概括为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11]
作为一种研究范式,实证研究产生于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科学。首先由孔德(AugusteComte,1798-1857)提出,孔德倡导将自然科学实证的精神贯彻于社会现象研究之中,他们主张从经验入手,采用程序化。操作化和定量分析的手段,使社会现象的研究达到精细化和准确化的水平。孔德1830到1842年实证哲学教程(CoursdephilosophiePositive)六卷本的出版,揭开了实证主义运动的序幕,在西方哲学史上形成实证主义思潮。后来经历了马赫(ErnstMach,1838-1986)和卡尔纳普(RudolfCarnap,1891-1970)的第二代。第三代实证主义的发展,对20世纪的哲学格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基本特点是要求经验的或逻辑的证明。在实证主义发展的影响下,教育研究也开始向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教育研究开始从早起的教育实践中分离出来,不再是着重于教育如何发生的研究,而转向科学,希望以自然科学的方式,通过模仿自然科学研究,以统一的语言。严格的实验。确定的结论“[12]研究教育,于是开始形成教育的定量研究传统。
实证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谈话法。个案法。语料库的方法等多种研究方法。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获得的调查资料主要为定量数据,对这些数据使用定量的统计分析手段,一方面可以对样本总体进行探索性和描述性的定量研究,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统计模型在某些方面进行更为深入的解释性的研究。
4。实证研究对大学英语教学中和谐师生关系建构的意义
当今大学生的需求与教师的教学实际情况产生矛盾造成了师生关系的紧张局面。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现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已经与以往年代大有不同,他们的知识面比较宽泛,在民主与法制日益深入人心的社会环境的熏陶下,他们积极追求生活中的民主。自由。平等,对个性化学习。自主性学习的需求在增强,学习的民主意识不断提高,不满足于教师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组织管理教学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学生渴求在一种新型的学习氛围中能有更多自由和机会去体现自己的人身价值。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健康的情感能够有效地强化人的智力活动,使学生精力充沛。意志坚强。思维敏捷。想象丰富。记忆增强,学生的心理潜能会得到高效发挥。反之,消极不健康的情感,则会使智力活动受到抑制,降低学习效果。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教与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师生只有配合默契。合作愉快,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大学英语教学为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一门公共基础语言课由于其语言的特殊性和运用的广泛性,普遍存在与大学教学活动之中。由于英语教学活动中师生交流互动性强,教学内容具有职业导向性。文化感染性和知识开放性,因此大学英语在高等教育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英语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对英语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影响也比其它学科强。英语新课程标准建议英语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只有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可见,师生关系与英语教学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师生关系的好坏,对英语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大学英语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关于师生关系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的研究仍为不足。第一,研究者大多进行概念分析和理论建构的研究方法,只有少数研究者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分析。因而研究多停留在描述层面,缺乏实证性和可操作性。第二,在研究内容上,大多数研究还属比较抽象的认识论上的研究,对一般意义上的师生关系阐述较多,较少对实践课题进行研究,也鲜有对具体情境中的师生关系如教师与特殊学生群体的关系。教师惩戒学生行为等特定师生关系进行探究。
从当前的调查状况来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仍然不容乐观,师生间民主。和谐亲密。充满活力的关系依然有待于广大高校英语教师付诸努力加以改善。
通过对师生关系的实证研究,可以了解师生对师生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尤其是对具体情境中的师生关系进行探究,同时可以把握当今大学校园中的师生关系现状,探索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和学生成长方面的积极作用,对研究中出现的师生关系中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根据问题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进一步建构和谐的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由于实证研究的对象都是直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和学生,调查的都是在教学活动中真实的师生交往活动,因此实证研究对建构大学英语教学和谐师生关系更具有实践意义。
浅析对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师生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的必要性
浅析對大學英语教育中的師生關系进行实证研究的必要性【5121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62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