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宗教文化热潮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冲击着大学生的精神思想。考察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应当在尊重信仰自由的前提下,审慎确立高校应对策略: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及宗教信仰形成规律;强化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宗教观教育;普及宗教知识,帮助大学生认清宗教本质;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把握校园文论文网化价值导向,防范。抵制非法宗教活动等,确保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不至偏离正常的轨道。
关键字: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应对策略。
宗教信仰文化热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不断升温,冲击着年轻学子的精神思想,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改变着他们的社会行为模式。据不完全统计,十三亿中国人中有一亿宗教信徒,其中青年信徒占到三分之一。作为青年中的一个主要群体__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已经引起教育界的关注。综合全国各地对当前大学生中宗教信徒所占比例的调查结果,最高的地区在20百分号左右,最低也有3百分号。
来自对武汉地区大学生的一项专门调查显示,对宗教有兴趣的大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29。3百分号,30。2百分号的学生偶尔进入宗教活动场所“,21。3百分号的学生阅读宗教书籍“,12。8百分号的学生主动与宗教界人士交流“,且相比上年,大学生对宗教感兴趣的比例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日前引起社会广泛热议的北京大学武汉籍数学才子柳智宇出家事件,即是一个注脚。
青年大学生信仰,关系到其个人成长成才的方向,也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了解和研究当前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在深入分析其成因的基础上,探索合理有效的应对疏导策略,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必须要完成的艰巨任务之一。
一。大学生宗教信仰形成原因及其心态特点。
当前,青年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形成,原因复杂且多元,其中,社会环境。个人精神心理状况及家庭。民族文化传统等是最主要的因素。在不同因素作用下,青年大学生在其宗教信仰形成过程中也相应地呈现出了不同的心态特点。
(一)宗教文化热的社会环境与好奇。盲从的信仰心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国家政策日益开放开明,社会的包容性大大增强,社会环境越来越宽松,市场上宗教书刊越来越多,反映宗教内容的文化作品不断增加,新闻媒介中宗教方面的信息量逐渐增大,旅游文化中的宗教成份日趋浓重。而且,中国宗教作为本国的文化形态之一,正逐步走向世界,中国宗教的对外交往也已成为民间外交的一个组成部分。诸种情况显示,在日益开放的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界。宗教界迎来了一股宗教文化热潮。宗教正通过越来越多样化的途径对越来越多的青年大学生产生着影响。据武汉地区的调查显示,35。5百分号的大学生称受到宗教书刊。宗教影视和宗教物品等宗教文化的影响“,3。4百分号的学生经常收到宗教宣传品,28。8百分号的学生偶然收到。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等世界主要宗教,通过宗教书刊。宗教电台。宗教网络等多种途径进行宗教文化影响和渗透,在高校人群中积极发展信徒,其中,基督教的发展势头最快。许多大学生受宗教外在的。感性的。丰富多彩的文化表现形式和内在的神秘性的吸引,或出入教堂寺观。过宗教节日,或研究。追奉宗教人士。参与宗教团体,把宗教作为一种精神生活追求。显而易见,西方。本土宗教思想。文化,渐行渐近,确确实实已经走进了青年大学生的现实生活。
在考察青年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主要原因时,有近四成的学生认为是受宗教书刊。宗教影视和宗教物品等宗教文化的影响“,三成多的学生认为是受社会上各种宗教活动的影响“。可见,青年大学生理性不足,心智尚未成熟,面对社会转型。剧变之下的多元价值取向,难辨真伪,极易受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他们参与宗教节日活动。出入宗教场所。追逐或信仰某种宗教,更多的是出于好奇。追求新鲜事物的心理,存在严重的盲从或赶时髦的心态,相当多的一部分并非真正研读过宗教教义经典。真正认同宗教的精神与价值。
(二)寻求精神寄托与心理安慰与实用化。功利化的信仰心态。
当代青年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和人际交往压力,他们中的极少数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缺失,精神空虚,逃避竞争,缺少自我调适和心理疏导,强烈渴求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和宗教文化皈依。调研了解到,过半大学生信徒信教的原因,在于寻求精神寄托与心理安慰“,这无疑也成为各种宗教文化渗入校园的一个主要诱因。
然而,信教大学生对宗教作用的认识十分有限或肤浅,认同宗教中包含真理的只有半数人群,更有过半人群有着宗教与科学精神不相违背的自相矛盾的错误认识。而且,大学生信徒对真正的信仰所包含的超越性和奉献牺牲精神的领悟远远不够;对宗教的教义。教规及其相应的宗教仪式之间的关系不甚了解;对作为特定意识形式的宗教所具有的表现形式的认识十分模糊。在对信仰的理解上,这些青年大学生并不认为宗教信仰是人类追求生命意义。真理和美德的途径,而是把它当作心理的安慰剂,往往是在发生问题或产生需求时才投入宗教的怀抱。一些学生认为信教之后,可以参与宗教活动,出入宗教场所,摆脱日常生活的空虚无聊和人际交往的困扰,缓解内心压力,精神上有所寄托。他们更多地是从利益与满足的角度来认知和信仰宗教,将宗教信仰实用化。功利化,表现出明显的现世功利意识。
(三)家庭。民族文化传统影响与被动继承。非自觉的信仰心态。
通过访问调查和直接观察发现,多数大学生信徒之所以信教,信某种教,是出于父母家庭。民族传统的影响和要求。由于家庭背景的影响,幼小的他们便开始接触。了解某种宗教,然后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家庭宗教信仰的被动延续者。信教的大学生中,回族青年几乎无一例外信仰伊斯兰教,而以藏族。苗族等为代表的其他少数民族青年均以信仰佛教为主,表现出明显的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家庭影响的特征。
一种信仰的确立,不是出自朴素的感情,更不是盲目的崇拜,而是建立于准确的认识和理解之上的理性把握。从这类受家庭。民族文化传统影响而信教的大学生的信仰心态来看,由于从小先入为主,家庭环境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加上年幼无识,基本上属于非自觉意识之下的被动继承,而非出于个体信仰意识觉醒之后的自觉选择。他们的宗教信仰选择,与血缘情感。民族感情的影响明显相关,具有显著的家族性。民族性特点。
总的来说,多数青年大学生信徒对宗教信仰的认知远远不足,对宗教的理想。精神和价值追求的认识十分肤浅,他们情感冲动。受外界影响明显,信仰选择的自觉性。觉悟程度远远不够。因此,对多数青年大学生宗教信徒来说,尚未坚定自己的宗教信仰意志。
二。宗教信仰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与社会行为的影响。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宗教相信并崇拜超自然的神灵,是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意识中的虚幻的反映。尽管如此,宗教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信仰形式,有其特有的理念和内在的教义体系,对青年大学生具有一种神秘的吸引力。大学生宗教徒不仅把宗教的理念和教义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而且对待人生和社会的态度也会慢慢随之改变。宗教信仰,深刻地影响着青年大学生信徒的思想观念和社会行为。
(一)宗教信仰对信教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影响。
宗教以其特定的教义教规和礼仪方式,把宗教的价值观念神圣化,制定了一系列宗教禁忌。劝诫。清规。戒律来规范教徒的行为。在长期的渗透。潜移默化中,它们会成为教徒自我意识的一部分。在宗教教义教规的指引下,有些大学生信徒十分重视追求精神境界和人生意义,主张与人为善。平等相处,十分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互助和自身修养的不断提高。宗教教义所宣传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论,以及弃恶从善。积德行善。对身外之物不贪不求。摈弃世间的各种物质欲望。追求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等,客观上对有些信教学生确实产生了一定的正面影响。
但是,另一方面,正如所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它给人以幻想的幸福,一时的心灵安慰,长此以往却会麻痹青年人的头脑,使其丧失进取心和拼搏的勇气。部分大学生宗教信徒,在宗教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影响下,超然于现实之外,对世俗之事漠不关心,把社会进步的希望寄托于宗教的传播,对社会问题的看法片面。简单。碰到学业。就业。情感等问题或苦恼时,往往缺乏进取心和主观能动性,而把自己的命运完全寄托于神灵,只凭所谓的信念。信仰坐等结果。他们不同于一般青年学生拥有乐观进取。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和勇于实践。乐于奉献的人生价值观,而是在虚幻的神灵庇护下,逐渐丧失了进取心和奋斗精神,形成了消极无为。听天由命的宿命论的人生观。
(二)宗教信仰对信教学生社会行为的影响。
应该承认,宗教信仰在引导部分大学生宗教徒道德行为。约束其非道德行为方面发挥了一定的正面影响和积极作用。例如大学生宗教徒中举止文明。行为礼貌。诚实守信者多,赌博。偷盗。故意伤害。抽烟。酗酒等不良行为稀少,他们比无宗教信仰的学生更加勇于承认错误。过失,更愿意自我反省,等等。
但另一方面,宗教借助神灵。绝对精神,迷惑人们超脱出世,将肉体和灵魂交付神灵控制,是一种唯心主义学说。宗教教义中的保守和消极成分也对大学生宗教徒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对这部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极大的危害。有些大学生宗教徒,性格内向孤僻,不积极主动融入环境,与周围同学老师沟通互动甚少,以为膜拜神灵或依靠所谓自我信仰意志可以控制自己的身体和头脑,不惜以身体受损为代价来维护其所谓个人宗教信仰,还自以为高尚。个别学生以为有宗教信仰就是有个性,就是卓尔不群,藐视周围非教徒同学,身患疾病不去医院救治,反而多次去寺庙祈求保佑“,以为一切都是神灵的安排,还对好心相劝的同学大加嘲讽。他们脱离现实生活,行为举止怪异,完全陷入了精神迷途,出现了严重的社会适应性障碍。
三。青年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应对策略探讨。
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应对,是一个十分敏感。尖锐而又重大的现实问题,具有相当程度的挑战性。
它一方面关涉公民权利。个人自由。民族感情,一方面也关系到一代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面对当前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高校不能一概否认。盲目地堵“,更不能视而不见。放任自流。而应以人为本,落实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在充分尊重大学生宗教信仰自由的前提下,深入研究,审慎应对,积极引导,加强管理。
(一)深入开展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掌握其思想动态及宗教信仰形成规律。
高校党委。院系党团组织。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及辅导员队伍,要及时了解青年大学生思想动态,掌握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认真研究大学生宗教信仰生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规律等理论问题。其中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进行宗教理论研究的主要力量,对大学生信仰宗教过程中显现的许多理论问题应及时给予分析指导,使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能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理性应对。院系党团组织。辅导员负责对大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及时解决学生中出现的宗教问题,将大学生宗教信仰引导工作落到实处,也为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理论研究提供素材。如此,高校党团组织。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多方各有分工又相互合作,可以大大提高大学生宗教信仰引导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应对疏导工作更加有的放矢,切中要害。
(二)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强化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宗教观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信仰教育的主渠道。以人为本,理论联系实际,要积极改进思政课“教学的方式方法,切实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大学生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宗教观教育和党的宗教政策教育,使主义的科学真理与科学精神真正深入大学生的头脑,使大学生的信仰建立在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基石之上,看到宗教的唯心主义本质及其与主义。社会主义的对立。用主义宗教观统一大学生党团员对宗教问题的认识,对非党团员的学生,则要通过各种适当方式,宣传无神沦,引导其坚持科学无神论的基本立场。努力在大学生中培养一批青年主义者“,形成良好的氛围,发挥榜样作用,影响。带动广大青年学生。只有拥有了坚实的主义理论基础,青年大学生才能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认清宗教或其他不良思想的危害性,冷静面对宗教文化热潮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宣传,做出自己的理性判断。
(三)开展宗教知识普及教育,帮助青年大学生认清宗教产生的根源及本质。
信仰是建立在深刻的理性认识基础之上的自觉选择。目前高校中专门介绍宗教知识的讲座和公共选修课稀少,普通地方院校中几乎没有。因此,在校大学生无法从校园的主渠道获得关于宗教的认识,只有从网络。图书。宗教宣传品甚至是道听途说中得到支离破碎的。片面的。甚至错误的宗教知识。高校应利用自身优势,开设关于宗教文化的多种公共选修课或讲座,运用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世界各大宗教的历史与现状作概括的介绍与评析,多角度地讲解准确的宗教知识,认识宗教产生的根源,讲清宗教的本质,使学生懂得宗教是一种具有政治属性的社会现象,是对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虚幻的反映,是为社会控制和政治统治服务的。在对宗教科学而理性的认识的基础上,消除学生对宗教的神秘感和盲目信奉。大学生只有从本质上认识了宗教,才可能在宗教渗透之时不惊。不怪。不乱,把握自己心灵的脉搏,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
(四)充分发挥高校心理教育功能,积极增进青年大学生心理健康。
精神迷茫无所依托。心理困扰无处疏泄,是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心理基础和主要原因。高校要切实关心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适和社会适应能力,构建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将心理辅导或咨询活动常规化,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规范化。教育多样化。辅导立体化。干预系统化。另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人文关怀,将社会共同理想教育与大学生个人生活理想。职业理想,与个人生活。思想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正确对待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及时加以引导和帮助。尤其当大学生遭受挫折时,更要从心灵深处予以关怀,体现集体的温暖,使他们不至于向虚幻的神灵去寻求庇护和安慰。
(五)把握校园文化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引导大学生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相适应,防范。抵制非法宗教活动。
高校可充分利用第一。第二课堂的有效途径及网络阵地,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把握好校园文化活动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营造积极阳光。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依法加强对大学生宗教事务的管理,在充分尊重大学生宗教自由基本权利的基础上,明确要求大学生宗教徒不得在宗教活动场所以外(尤其是大学校园内)传教。布道。宣传有神论,不得在学校成立宗教团体或组织,不得到未经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参加宗教活动。依法规范外籍教师和留学生在华在校的宗教活动。同时,在院系党团组织。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与大学生宗教徒之间建立起交流沟通的有效机制,积极引导大学生宗教信徒,努力使个人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并自觉地为此做些工作。
与此同时,高度警惕伪科学。封建迷信。邪教乘虚而入,警惕西方敌对势力打着自由。人权的旗号,利用宗教宣扬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冲击社会主义道德。法治观念,插手我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热点问题等活动。切实加强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的工作,对各种势力利用宗教在大学校园内外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予以坚决的制止和打击。
总之,价值多元背景下,青年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出现,成因复杂,挑战巨大,需要高度重视。审慎应对,避免处理不当而产生不可估量的不良后果。以人为本,在充分尊重青年大学生宗教信仰自由的前提下,高校党政领导。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哲学社会科学教师要努力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义信仰教育的实际效果,积极宣传唯物主义。无神论世界观;高度关注并深入研究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把握好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坚决抵制校园非法宗教活动,维护校园健康环境,坚守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使大学生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不至偏离正常的轨道。
参考文献:
[1],恩格斯。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唐凯麟,龙兴海。个体道德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
[3]廖申白,孙春晨。伦理新视点[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4]李素菊。青年信仰与宗教文化[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
[5]孟兆怀。近十年来大学生宗教信仰研究谫论[J]。四川文理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9)。
[6]刘念,万莉莉。武汉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调查分析[J]。当代经济,2008(08上)。
[7]宁俊伟。大学生宗教信仰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高校理论战线,2009(12)。
[8]曾国俊,胡慧,范培场。大学生宗教信仰原因探析与对策[J]。理论导报,2009(05)。
[9]许丽平,等。大学生宗教观念的特征及其引导[J]。思想教育研究,2005(09)。
[10]熊英。高校民生幸福及其实现路径研究[J]。科协论坛,2010(09)。
青年大學生宗教信仰现状及應對策略【6719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63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