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隐性教育视角下大學生网络行为引导對策研究【6803字】

时间:2023-05-05 23:11来源:毕业论文
隐性教育视角下大學生网络行为引导對策研究【6803字】

隐性教育视角下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2-025


隐性教育视角下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2-0257-04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对其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心理状况和道德观念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然而,大学生论文网的网络行为并不是完全理性和适当的,亟须加以引导。但是传统的显性教育在网络行为引导方面效果有限,相反隐性教育这种教育意图不为受教育者明显感知。更容易被接受的教育方式越来越多地发挥着作用,如何将隐性教育与网络行为引导有效结合,更好地发挥隐性教育在网络行为引导方面的作用,提升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的实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隐性教育与网络行为引导的内涵

(一)隐性教育的内涵

从方法论的角度,隐性教育是与显性教育相对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指教育者为了实现教育目标,把教育内容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教育对象淡化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使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强调在润物细无声中影响教育对象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隐性教育淡化了教育形式,更加关注学生情意的发展和学生的生活体验。

(二)网络行为引导的内涵

网络行为“,从词语结构看属偏正关系,其中心语为行为“,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行为“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2],那么网络行为就是人们在网络环境中的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因此,网络行为引导,实质上是对思想的引导,因此网络行为引导也应属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是随着互联网不断发展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新内容和新发展。

二。隐性教育与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的内在联系

(一)用隐性教育方法进行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的可行性

隐性教育和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均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范畴,两者在多方面有着内在的契合性。

1。价值目标的一致性。隐性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致力于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其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网络行为引导,其主旨是引导教育对象在网络环境中,自觉认同并主动践行核心价值观,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网络观,营造和谐。文明和健康的网络环境。因此,隐性教育与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育人,两者的价值目标具有一致性。

2。特点属性的相符性。隐性教育具有潜隐性,往往巧妙地将教育目的隐藏于社会活动。业余生活中,使教育对象在轻松活泼的氛围里接受教育。而网络环境的虚拟性也决定了网络行为的潜隐性,网络中的身份可以是匿名存在的,网络行为也是也以数字符号的形式进行,网络还能成为学生们自己的虚拟空间。而且网络行为也是网络行为引导的重要手段之一,即线上引导。因此隐性教育和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的特点属性相适,都可具有潜隐性。

3。发生情境的同质性。隐性教育发生于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每时每刻,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也就是说隐性教育的是随时随地“发生的,具有超时空性。而网络的便利性和开放性也使得网络行为引导可以随时随地发生,教育对象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网络开展学习。工作。娱乐等活动,教育者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平台随时掌握学生信息,并有针对性地实施引导工作。因此,隐性教育和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的发生都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两者的发生情境具有同质性。

4。条件环境的互补性。在网络时代到来之前,因为实践活动的参与者,校园环境的感受者有限,而导致隐性教育的受众面有限,从而导致隐性教育效率不高。但是在网络行为引导过程中,特别是线上引导过程中,互联网传播的及时性和开放性,极大了弥补了隐性教育受众面有限的缺憾,网络能使有限的教育资源非常快速地为更多人接触使用。从这一角度说,隐性教育与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因为网络的存在和发展而具有了互补性,两者在一定程度上相辅相成。

隐性教育和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的这种内在契合性,为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适用隐性教育的方法提供了现实可能,隐性教育的理念原则和作用机制对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工作的创新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

(二)用隐性教育方法进行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的优势

隐性教育由于其在教育形式。教育内容。作用方式。教育效果和教育过程等方面的特点,相较于传统的显性教育,在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方面诸多优势。

1。隐性教育内容的渗透性将提升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工作的接受度。心理实验证明,对于灌输性或诱导性过于明显的信息,人们就会感到自己的选择自由受到限制,容易激起对这种信息的抵抗[3]。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他们不愿轻易未经甄别就全盘接受权威的指导意见,敢于向权威挑战,希望冲破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因此,他们对形式单一。意图明显的教育方式更易产生逆反心理。而隐性教育的具有渗透性,不易使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增加大学生的接受度,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引导,从而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

2。隐性教育形式的生活化将增加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工作的吸引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的世俗化倾向更加明显,如果网络行为引导只关注高远的社会理想而不问日常生活,只解决思想问题而不解决实际问题,肯定空洞无趣而且效果有限。隐性教育立足生活。植根生活。融入生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解决思想问题,将大大提高教育的吸引力,从而达到网络行为引导的目的。3。隐性教育效果的稳定性将提升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暴风雨式“的教育往往难以产生实质性的教育效果。隐性教育遵循由浅入深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实现教育对象的思想由量变到质变转变,教育效果更具稳定性,并能与其他隐性效果一起共同作用于教育对象的认知结构。情感倾向和行为模式。因此,如果用隐性教育的方法进行网络行为引导将更具实效。

4。隐性教育资源的社会化将促进网络行为引导合力的形成。社会环境。制度设置。文化氛围。校园环境等作为隐性教育的资源,都可以渗透网络行为引导的精神意蕴,这些教育资源将汇聚成网络行为引导的合力。而且实施隐性教育,重视发挥社会。家庭和高校,发挥社会名流。优秀教师和学生榜样的力量,从而实现教育者的合力。因此,如果用隐性教育的方法进行网络行为引导,引导工作会全方位地在大学生身边开展,形成合力。

5。隐性教育过程的自主性符合网络行为引导科学化的要求。科学的教育理论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我教育既是教育的补充力量,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隐性教育主要是通过暗示等方法,间接地对学生产生影响,此过程其实是学生自主认知。辨别。思考和感悟的过程,是学生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过程。因此用隐性教育来推动网络行为引导,符合学生培养的客观规律,也将提高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三。隐性教育视角下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的困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发展,隐性教育的方法在实践中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但是在隐性教育的视角下审视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工作,仍面临诸多困境。

(一)育人合力亟待加强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隐性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也越来越多地运用于网络行为引导工作中。然而,由于隐性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系统性,其实践不能单单存在于课堂或者学校有限的时空范围内,应广泛分布在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无论是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还是载体的创新,或者平台的搭建,都不是高校或者教育者一方能单独完成的,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横向涉及社会。家庭和高校,甚至学生自身的协同,纵向涉及大学。中学和小学等不同教育阶段的融合。但是,目前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中育人合力尚未形成,社会各界及高校内部对此的重视程度不一,还远远没有达到齐抓共管和全员参与的程度。

(二)实效性问题比较突出

实效性是检验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工作得失成败的实践标准,但是从隐性教育的视角审视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工作,实效性问题仍比较突出。例如,隐性教育强调平等对话,共同参与“,但实践中引导工作往往仍以说教。灌输等方式存在,忽视其主体性,影响引导效果;隐性教育强调事前教育,注重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使学生养成网络自律意识,但实践中往往对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缺乏足够的预测能力,而在学生出现网络失范行为之后,通过短平快的措施来消除影响,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状态,效果难以持久;隐性教育要求教育内容无声植入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方方面面,但是实践中网络行为引导的途径和载体仍显陈旧和匮乏,例如重网下引导轻网上引导,没有很好地利用网络这一重要的教育阵地,不能及时跟上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的更新和发展。这些问题导致的后果是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规范和道德难以入脑入心,无法做到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

(三)教育者素质有待提高

隐性教育区别与显性教育,不在于教育的目标。使命和内容等方面,而在于教育的形式。通常来说,显性教育中教育者直接“对学生施加影响,而隐性教育则是间接“地对学生施加影响,两者的区别就犹如在白天走路和摸黑走路一样,因此,隐性教育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隐性教育要求教育者兼具教育者和实践者等多重身份,但是实践中一些教育者往往会顾此失彼,甚至发生角色冲突,使引导工作出现偏差,例如在网络讨论中,部分教育者仅把自己当成参与者而非教育者,仅发表观点而不实施其他引导策略,其观点虽然正确,但因缺少引导机制而不一定能获得更多认同,从而成效不明显;在运用宣传工作开展网络行为引导时,由于不懂新闻业务,缺乏文学修养,而难以拿出富有思想内涵的宣传作品,阅读者根本无兴趣去读,也就不可能取得实效。因此,若教育者的素质达不到隐性教育的要求,必定使隐性徒有形式,缺乏内涵。

四。隐性教育视角下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的对策

(一)把握总体原则

虽然隐性教育在进行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时具有诸多优势,但是并不能随意应用,应把握好以下原则,否则将导致引导效果出现偏差。

1。方向性原则。尽管隐性教育具有隐蔽性的特点,但其教育目标应当是明确而坚定的。在网络行为引导的过程中,应坚持明确的引导目标,不能因为教育方式的无形“而导致的教育方向的走形“。在坚持明确的目标的同时,发挥隐性教育灵活性的优势,从而达到形式多样。方法各异而又殊途同归的教育效果。

2。边际性原则。教育领域的边际效应,指初始阶段教育对象接受信息的效果最高,随着时间推移效果逐渐降低,最后达到一个饱和点,超过了这个点,教育对象将产生抵触心态[4]。因此,隐性教育运用于网络行为引导时,首先需把握渗透的时“和度“,寻找恰当的切入点,而不是在实践活动的任何环节和任何阶段随意渗透教育内容,把握隐“得深浅程度,太深难以发挥教化作用,太浅则可能转化为显性教育。

3。兼容性原则。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各有优势,功能互补,而且显性教育在任何时候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都出于主导地位。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显性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而隐性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许多适应当代社会条件和教育者需要的新方式得以创新,在开展网络行为引导工作时,将这两方面的发展相互协调,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二)丰富方式方法

隐性教育强调渗透性。生活性。开放性和潜隐性,隐性教育视角下的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需综合运用暗示。感染。熏陶等机制,发挥隐性育人作用。1。制度引导。一般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也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或一定的规格[5]。同时它也是一个管理学名词,就像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所认为的,制度是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的讲,它们是为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6]。制度的引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学生的网络行为具有约束性和规范性,要求学生在制度范围内行动;另一方面,当教育内容融入这些规范中时,制度还具有教育性和引导性。加强制度引导,就是要将软性的网络行为要求和内容变为硬性的规章制度和纪律要求,一方面需要通过完备法律体系来规范网络行为,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监督管理,净化网络空间。

2。需求引导。是指网络行为引导工作需围绕学生的需求而发生发展,将学生需求作为网络行为引导是实践活动的关联点和内在驱动力。简单而言,就是要在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而不是就思想教育而思想教育。例如,结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开展网上心理咨询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同时,纠正认知偏差,克服情绪障碍,以帮助更好地协调和处理在现实生活和网络生活中与他们的关系,也达到网络行为引导的目的。另一方面,学生需求的不断发展也将提供了需求引导机制的不断发展的可能性,因此用隐性教育的方式开展网络行为引导也需要与时俱进。例如,网络出现以后,新的交往关系的出现发展了学生对于信息沟通和网络娱乐的新需要,从而也孕育了通过网络文化活动等方式隐性开展网络行为引导工作的诞生。

3。榜样引导。社会心理学界认为,榜样引导之所以会起到教育作用,主要是出于人类的一种无意识的模仿倾向,它是教育中最早的,而且也许是最有效的形式,认为模仿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存在的基本法则,由于模仿的结果而产生了群体的规范和价值[7]。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的榜样作用和学生同伴之间的作用,很多是在无意识的模仿中发生的。在网络行为引导过程中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关键在于榜样的树立,榜样的类型主要可包括以下几类:一是学生领袖,与被教育者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特点,更易使其产生模仿的意愿;二是公众人物,但是公众人物的引导并非都是正面的,需要另外加以引导和鉴别;三是教师楷模,发挥教师对学生的引领作用;四是历史伟人,也将对学生产生比较明显的影响。因此,在网络行为引导中,注重发挥榜样作用也将形成积极的引导效果。

4。实践引导。人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的形成,都必须依据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8]。因此,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提高认识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开展网络行为引导的重要途径之一。实践活动需做到既丰富多彩和喜闻乐见,又具知识教育性和价值引导性,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感染,于悄然无声中实现网络行为引导的目标。例如,组织学生开展网络调研活动,即贴近了学生的网络生活,又可以通过调研结果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组织学生进行网络考察。网络服务等活动,将网络行为自觉纳入良性的发展空间中;组织网络讨论,以网络舆情热点和网络实践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网络行为合理化。

5。文化引导。文化所具有的渗透性强。影响持久以及形象。生动等特点,使之成为对人们进行隐性教育的一种良好的中介。文化对于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网络行为引导工作中加强文化引导,在通过正能量的植入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的同时,注重建立平等民主。尊重理解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朋友式“的劝告。疏导更容易为学生们所接受。此外,需要建立健康的学生网络同辈群体文化使之成为主流文化的有效补充,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通常有一种共同的心理倾向,即希望自己归属于某一较大的群体,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以便得到群体的保护。帮助和支持。“[9]因此,网络行为引导中要重视促进同学间的良性互动,他们之间有着更多的默契。更高的相似度,学生间的相互引导。相互带动。相互影响,更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三)提升基础保障

隐性教育的开展需要一定的条件和基础,就现有的条件下,开展网络行为的隐性引导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基础保障。

1。丰富教育资源。隐性教育要求将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渗透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之中,赋予一定的教育载体中,资源载体建设是进行隐性教育的重要的基础条件之一,否则隐性教育就是无本之木。建立以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为宣传阵地。以各种媒介为传播载体。以思想引领为主要手段。以自由与秩序为基本衡量“的网络行为引导的综合平台,积极发挥强化网络行为引导机制,十分必要。而且这种资源载体的建设需要加强,不断丰富,需要随着社会。教育和学生的发展变化而与时俱进。

2。形成引导合力。网络深入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并不是高校一方就可以完成的工作,需全面落实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员育人的理念,注重网络行为引导工作的协同创新。凝聚高校内各级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力量,在服务中育人。管理中育人和教学中育人,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深化育人实效,形成网络行为引导的合力。建立学校。家庭。社会既相互分工又密切配合的立体引导模式,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公民等多元主体在网络行为引导中的自律和他律的作用,实现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网络行为引导中的积极作用。

3。提升教育者素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育者队伍,提升其隐性教育的能力和意识,是有效实施的网络行为引导的前提条件。一方面,要提升教育者主体意识。潜隐意识。人本意识。契机意识和边际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开展网络行为引导的角色要求,自觉实施引导行为;另一方面,要提升教育者综合能力,包括政治素质。理论素质。人格素质和能力素质等诸多方面,将隐性教育的理念和网络行为引导的意图落实到有效的实践中,通过自身的言行和举动以及实践活动去引导学生。

隐性教育视角下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对策研究

隐性教育视角下大學生网络行为引导對策研究【6803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64789.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