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道德经论谦”【5894字】

时间:2023-06-09 12:21来源:毕业论文
道德经论谦”【5894字】

道德经论谦“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3-0159-03

尚书?大禹谟曰:满招损,谦受益。“


道德经论谦“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3-0159-03

尚书?大禹谟曰:满招损,谦受益。“也就是说,自满往往招致祸患,谦虚则常常带来益处。自古及今,关于谦“的论述多之又多,其中与谦“有关的词语就有:谦虚。谦逊。谦下。论文网谦卑。谦和。谦柔。谦让。谦谨。谦慎。谦克。谦退。谦挹等等,这些都是告诫人们要戒骄持谦。道德经是中国道家思想的重要经典,书中详细论述了谦“,对现代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

一。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仓颉篇曰:谦,虚也。“冯友兰先生认为,虚并不是虚假的意思。论语说:‘有若无,实若虚’虚者对实而言。真正谦虚的人,自己有成绩,而不以为自己有成绩;此不以为并不是仅只对人说,而是其衷心真觉得如此。“[1]399

周易?谦卦曰: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意思是说,下行以成就万物,地道卑下以生成万物。损害盈者而补充不足者,地道溢出盈者而流向不满者。鬼神损害盈满者而福庇谦让者,人道厌恶自满者而喜好谦退者。颜氏家训?止足云:天地鬼神之道,皆恶满盈。谦虚冲损,可以免害。“谦卦艮下坤上,象征地下有山之义。高亨解释说:地卑而山高,地中有山是内高而外卑。谦者,才高而不自许,德高而不自矜,功高而不自居,名高而不自誉,位高而不自傲。“[2]179周易程氏传?周易上经下曰:以崇高之德,而处卑之下,谦之义也。“谦卦通过天地鬼神之道来说明谦“是一种美德,朱子语类卷七十曰:大抵人多见得在己者高,在人者卑。谦则抑己之高而卑以下人,便是平也。“持守谦德,就不会自满;不自满,便能新成“。故道德经又说: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是说古代善于行道的人精微奥妙。深刻难以形容。如果勉强来形容它,那就是小心谨慎,像冬天涉足河流;戒慎恐惧,像畏惧四方邻国;庄重严肃,像做宾客;和蔼可亲,像冰之溶解消散;诚朴宽厚,像未经加工的材料;空旷辽阔,像幽深的山谷;浑朴敦厚,像浊水。在动荡中安静下来,慢慢澄清;在安定中变动起来,慢慢前行。能够保持这些道理的人,就不会自满。正因为不自满,所以能去故更新。成就未来。春秋时期孔子持守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原则,谦卑居下,最终成为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京剧大师梅兰芳在演剧事业外,拜齐白石为师,学习绘画。他虚心求教,执弟子礼,经常为老师磨墨铺纸,最终在绘画方面取得了不凡的成就。这些都说明谦则受益的道理。

日中则昃,月满则亏,水盈则溢,人骄则退,国傲则衰。小到个人,大到国家,皆如此。例如20世纪20年代末,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法西斯主义迅速发展,并逐步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最终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多行不义必自毙,战争以轴心国的失败告终。又如20世纪70年代末,苏联悍然入侵阿富汗,不久便陷入战争泥潭,终以失败收场。骄盈则败,谦虚则胜。相反,一个国家若以谦卑之态对待他国,就会立于不败之地。道德经曰: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正如抱朴子外篇?刺骄中所说:劳谦虚己,则附之者众;骄慢倨傲,则去之者多。“道德经告诫我们:国家间交往应以谦下为原则。大国谦下,就会聚集小国;小国谦下,就会归附大国。修谦卑之德,然后各得其所欲。大国尤其要谦下,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大不欺小。强不凌弱。贵不傲贱。

二。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说文曰:谦,敬也。“侧重于内心的谨慎。谨慎不是胆小怯懦,而是戒慎恐惧之心理。冯友兰先生认为,一个人的这种戒慎恐惧的心理,在态度上表现出来,即是谦虚“[1]404。可见,谦虚与谨慎有密切的关系。

老子认为,做事不仅在开始时要谨慎,结束时亦应谨慎。慎始慎终,才能无败事。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有: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意思是说,安稳时易于把持,未发生时容易谋划,脆弱时容易破裂,微小时容易散开。因此,事情要在发生前做好充分的准备,祸乱要在产生前进行妥善的处理。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幼苗;九层的高台,筑起于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开始于脚下。任意妄为就会失败,执意把持就会失去。因此,圣人不妄为就不会失败,不把持就不会失去。一些人往往在接近成功时遭遇失败。如果人们都能像开始时一样谨慎,就不会失败了。大灾往往是由小祸引起的。所以道德经又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是说处理难事要从易处着手,处理大事要从细处入手。圣人不自以为是,故能成就大事。轻易许诺的一定会失去信用,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一定会遭遇困难。所以,圣人在开始时就把事情看得困难,谨小慎微,最后就不会出现大的灾患了。时刻谨慎虽不能保证自己无祸,但可以尽量少祸,领导干部为官从政尤其需要谨慎。清代名臣张廷玉最终成为配享清廷皇家太庙的唯一一位汉臣,这与他处事谨慎不无关系。作为皇帝身边的一位文臣,张廷玉深知言多必失的道理,处处小心谨慎,谨守黄庭坚的万言万当,不如一默“,最终深得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的重用。论语?子张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薛在读书录?慎言中指出,一言妄发即有悔,可不慎哉?“俗话说,祸从口出,有时一句话不慎就有可能惹祸上身,所以言语一定要谨慎。礼记?缁衣曰:谨于言而慎于行“,慎言还需慎行。慎言慎行,方无大患。周易?系辞上云: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论语?为政中也有记载: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阕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朱子解释说:程子曰:‘尤,罪自外至者也。悔,理自内出者也。’愚谓多闻见者学之博,阙疑殆者择之精,慎言行者守之约。凡言‘在其中’者,皆不求而自至之辞。“李也说:人之立身,言与行而已。言慎则不招尤,行慎则不招悔,无尤无悔,品始不差,一有玷阙,他长莫赎。“[3]437孔子告诫子张,多听。存疑。慎言,便可减少过失;多看。存危。慎行,便可减少后悔。慎言慎行,禄位便在其中。可见,谨慎行事还是从政者谋求禄位的重要方法。道德经的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告诫我们:凡事要小心谨慎,尤其对于为官者而言,更是如此。言语谨慎,就可避免祸从口出;行事谨慎,就可保证官道畅通。慎言慎行,便可少一些失败,多一些成功。

三。夫唯不争,故无尤“

玉篇曰:谦,让也。“让,美德也,不让则非所以崇德。“[3]498侧重于由敬引发的谦逊退让之义。汉字字源:当代新说文解字认为,谦“由言“和兼“构成。意思是说话时兼顾对方的利益和要求,由此产生谦让的含义。在它的造字原理中包含着尊重对方的思想。因此,让“蕴含于礼“之中。张立文先生指出,礼的主旨是引导人民守礼而不争,社会有序而不乱“[4],可见,谦让。守礼皆含有不争之义。因此,朱子语类卷七十又有:谦是不与人争。“不与人争,反而能胜。道德经第八章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与物争,处在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故接近于道。居住善于避高就下,心胸善于保持冷静,待人善于友善真诚,说话善于谨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治理,做事善于发挥所能,行动善于把握时机。不与人争,所以没有怨咎;不与人争,反而能赢。因此,道德经又曰: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相反,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谦虚退让方能长保。骄傲自大必遭失败的道理。

战争中亦需不争之德。道德经第六十八章曰: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为配天古之极。“战胜敌人不是依靠武力,而是依靠慈俭让“三德来取胜的。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老子认为,持守慈。俭。让三德,方能做到战则胜。守则固“。不与敌争,反能取胜。老子又以江海为例,来说明不争的好处。道德经第六十六章有: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众谷交汇处,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低下处。所以统治者要想治理好国家,就必须谦卑居下,通晓不争之德。

不争“,并不等于不为“,只是要求人们不扩展自己的侵占欲望。先礼后兵,后发制人,当无所不利。“[5]道德经第八十一章曰: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圣人不私自占有,帮助别人,自己会更充实;给予别人,自己会更丰富。自然的规律是利物而不害,圣人的法则是施为而不争。可见,老子并非主张不作为,只是要求人们顺势而为。为而不争。为而不争,反而能有所成。战国时期的隐士黔娄便是这方面的典型。黔娄家贫壁立,却不为高官厚禄所动,隐居山洞,专攻道家学说,最终成为有名的贤士。著名的道学家。在现代社会,竞争不可避免,但这种争并不是有心去争,并不是刻意去争,而完全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结果“[6]267。没有竞争,社会就没有发展;但竞争无序,又会影响到公平。谦让正是在竞争与奋斗之间需要把握的道德边界。“[7]因此,道德经告诉我们:为而不争。不与人争与己争,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这样不但没有怨咎反而会赢得进步。

四。功遂身退,天之道“

辞源上认为,谦有谦虚。谦克之义。谦克,即谦逊有节,是指功有所成时有所节制。朱子在周易本义?上经中指出,谦者,有而不居之义“;陆九渊集?语录上也有:有而不居为谦“。可见,谦“在某种程度上还含有功成不居。功遂身退的意思。这里的不居“身退“都具有不争“的内涵,要人含藏内敛,不显露锋芒[8]14。不显露锋芒,反能久藏。例如,道德经第九章中有: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意思是说,执持盈满,不如适可而止。显露锋芒,难保久长。金玉满堂,不能守藏。富贵骄纵,自取祸殃。功成身退,合乎。告诫我们,在功业有所成就时,要及时退让,急流中勇退,才不会招来祸殃。锋芒过于显露,就会遭到他人的嫉妒,甚至陷害,不如在适当时候身退。身退,并不是让人畏缩后退,更不是要人避世隐居,而是要以退为进。例如,道“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它的不辞“不名有“和不为主“。故道德经第三十四章曰: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道生长万物,养育万物,却无私无欲,不自以为主宰。故能成就它的伟大。道德经第二。十。五十一等章中皆有相关论述。又如天地可以长久,圣人之所以身先“身存“,皆因其无私。故道德经第七章曰: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天地之所以长久,在于它不私己。因此圣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能赢得尊敬;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性命。不正是由于它无私吗?所以能成就自己。历史上有许多功成身退的例子。比如春秋末期范蠡辅勾践兴越灭吴,却在功成之时急流勇退,最终经商成巨富,获得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的美誉;汉代谋臣张良佐高祖刘邦夺取天下,也在大功告成之后及时身退,最终避免了彭越。韩信等人的悲惨结局;晚清重臣曾国藩因功被封侯拜相,可他毅然决然在功成之时选择身退,因此权倾天下却得以善终……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功成名就不难,难的是保持功业长久。正如列子?说符中所说:胜非其难者也;持之其难者也。“建立功名却不能持守,秦国丞相李斯便是典型。李斯得到秦始皇的赏识,官运亨通,却没有在功成时身退,遭人嫉妒,最终被杀。逸书曰:成功之下,不可久处。“物壮则老,物盛则衰,人在成功时,如果不懂得谦虚退让,而是一味骄纵的话,往往会招来祸患。例如,现代社会,一些人常常被胜利冲昏头脑,有钱有权有名之后,就自以为了不起,摆架子。逞威风,结果引来灾患。抱憾终生。道德经功遂身退“的思想告诉我们:一个人在功成名就时,不应居功自傲,而应及时退让。‘退’的结果,实质上乃是一种‘进’,是摆脱已有之成功的拘束,走向更远大的前程,再建新的功业“[6]274。功成时身退,就不会为物累。为欲伤,就可以意静心安。心气平和,就可以少一些烦恼。多一些快乐。

当然,谦还应守持在一定限度内,过谦。虚谦都不是真正的谦,而是假谦。例如,周易程氏传?周易上经下曰:凡人之谦,有所宜施,不可过其宜也。“朱舜水集?杂著?慎云:慎者,美德也,而过用之,则流于葸。“归有园麈谈有:谦,美德也,过谦者,多怀诈。“谦应出于真诚,生于内心的恭敬,那种口是心非。表里不一的外貌之谦乃是虚伪。“[9]214西汉经学家刘向认为,真正的谦“足以让人守身。守国,甚至守天下。他在说苑?敬慎中指出,易曰:‘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国家,小足以守其身,谦之谓也。’“可见,谦对于个人。国家和社会的伦理价值不可估量,我们应当常怀谦慎之心,常修谦敬之德,常思骄纵之害。

总之,道德经告诫我们:不骄傲自满,故能去旧更新;慎始慎终,便可减少失败;不与人争,就不会有怨咎;功成身退,便不会招致怨恨。这对现代社会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道德经论谦“

道德经论谦”【5894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74864.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