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社会治理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老子被称为中国第一位哲学家,所著道德经不仅对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世界思想史上也产生了深远影响。道德经被日。俄。德。英。美等许多国家视为古代哲学中的奇葩并翻译成本国文字,是世界上除圣经以外被翻译最多的经典。道德经的五千言,内容涵盖政治论文网。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诸多领域,几乎涵盖当今社会的所有问题。本文从社会治理的视角进行研究,以期为当前社会治理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
一。道德经的社会治理思想述论
老子对于社会治理的目标。原则。方法。主体等各方面要素都有论及,形成了其对社会治理的系统思考。
1。社会治理的目标:小国寡民
老子提出的治世之道,目标是造就一个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八十章)老子用寥寥数笔勾勒出了他所认为的一种理想社会,人民没有私智欲念,生活安定,社会不存在战争祸乱,从而一个纯朴的社会生活环境就此产生。
老子关注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但也从未质疑人类正当的物质需求。他所描绘的是理想的国家。社会和人群组织形式,在这种形式下,人民的生存得到很好的保障,人与自然。与他人和睦相处,社会不存在冲突,从来也没有战争的发生。因此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比较关键的地方有三个:一是国家不存在战争;二是人民物质生活丰富;三是人们精神上淳朴自然,简单快乐。这样的社会,无疑是文明高度发达的小康社会。
2。社会治理的原则:以道莅天下
道“是道德经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作为老子社会治理思想的主要理论基础,在全书出现七十多次。道乃久,殁身不殆。“(第十八章)做任何事情都只能遵循道“,而不能违背道“。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王侯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第三十二章)恪守道“,才能得到天下的拥护。老子非常重视道“,要求人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不要仅凭主观的想象为所欲为,必须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样才是以道莅天下。
为了说明道“的性质,老子明确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而道则纯任自然。为了说明道“自然而然的本性,老子还举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治大国,若烹小鲜。“(第六十章)烹小鲜“就是煎烹小鱼。首先火不能太猛,其次则是切忌频繁翻动,否则小鱼则会散架破碎。在老子眼里,这两点恰恰是治国的关键,治理一个国家时不能一味任性而行,不尊重客观规律和事实,使用过于刚猛的政策治理国家,也忌讳朝令夕改,忽左忽右,让百姓无所适从。老子的这些思想至今仍然受到政治家们的重视。
3。社会治理的方法:无为而治
老子在道法自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治理思想。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一种理性的。积极的做事态度,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第四十八章)无不为是无为的真正动因。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的原因是不知常,妄作,凶。“(第十六章)他希望统治者能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二章)在老子看来,社会治理要实行无为而治,非反其道而行,而是要顺乎自然,这是社会治理最理想的境界。
老子无为而治的治理方法,内容颇多,涉及面也较广,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以规律治天下。老子希望统治者奉行损有余而补不足“(第七十七章)的天之道,他大力呼唤以有余以奉天下“的有道者“。其次,寓管理于无形。老子认为,太上境界是无为治理的最高境界。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辱之。“(第十七章)完美的社会治理,应该像天地生成万物一样顺乎自然,这就叫无为而无不为“。再次,富恬谐和天下。统治者要甘居柔弱“的地位,才能上下同心,共同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老子无为而治“的目标是实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五十七章)
4。社会治理的主体素质:水之德
老子认为,无亲,常与善人。“(第七十九章)社会治理者必须以身作则,拥有像水一样的道德品质修养: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第八章)
老子从七个方面,对水德“进行了描述。居善地“,虚怀若谷,甘于卑下;心善渊“,深沉海涵,心胸宽广;与善仁“,待人真诚。友爱无私;言善信“,说话言语诚实,倍守信用;正善治“,为政勤于工作。公平行事;事善能“,勇于担当,不避繁杂;动善时“,顺应时势,把握时机。优秀的管理者要善于把握时机,要像水那样灵活圆通,有极强的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社会治理者既要做到利万物而不争“,又能做到处众人之所恶“,忍辱负重。
此外,老子思想涉及社会治理诸多领域,对人事。教育。司法。赋税等方方面面都有或详或略的研究。纵观全书,不难看出,道德经尽管看似是一部纯哲学著作,但其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治理思想。
二。道德经对当代社会治理的启示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深入学习和挖掘老子社会治理思想,可以为我们当前的社会治理理论和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1。道德经的社会治理思想有益于群众工作开展道德经强调以民为重,多次使用了人“或民“的字句,例如爱国治民“(第十章)。其民淳淳“(第五十八章)等。老子十分重视人的作用,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第二十五章)老子强调统治者必须把自已的利益和意志放在群众之后,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第六十六章)老子认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第四十九章)社会治理要以人为本,把维护群众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老子强调改善群众的生活条件,让他们安居乐业。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惟不厌,是以不厌。“(第七十二章)他希望社会治理者成为百姓的父母官,天地不仁“(第五章)。
群众工作是社会治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矛盾不断增多,群众主体不断分化,群众诉求尤其是利益诉求不断提高,群众工作越来越难做。等领导同志多次在不同的重要场合,强调新形势下贯彻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性。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正是道德经中的道“,只有遵循这些道“,群众工作才能做好。因此,研究老子的上述哲学思想对于深入学习。理解和贯彻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无疑大有裨益。
2。道德经的社会治理思想有益于政府职能转变
老子认为良好的社会治理,管理机构和管理者要做到知止“。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第二十三章)在建立了管理制度之后,各管理机构和管理者的权力要有明确的界限,这样才能避免滥用权力,危害社会。道德经并非无的放矢,他揭露了当时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第七十五章)的社会现实。这里说的上之有为“,用现在的语言来表达,就是个别领导干部滥用权力,胡作非为。因此,简政放权本来就是无为而治“的题中之义。
转变政府职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议题之一,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内容。当前,政府职能存在越位。缺位。错位的问题仍然突出,部门之间职责交叉。权责不清,工作效率低。服务质量差的问题依然存在。早在2001年5月,时任福建省省长的就明确提出,今后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是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使政府成为有限政府“。有限政府是建立在市场自主。社会自治的基础之上的政府,是与自身能力相契合的政府。事实上,只有当政府秉持了有限型的价值基准,才能将自身能力范围内的事情做好,并使自身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1]研究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有益于我们理解并推动有限政府建设,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3。道德经的社会治理思想有益于反腐倡廉建设
社会治理要先管人,管人要先管心,管心要先修德,修德要先悟道尊道,这是道德经社会治理学的轴心。[2]老子的道德经作为治世之作,分为道经和德经上下两篇,是有其深刻用意的。道“与德“是老子哲学的一对基本范畴。道为本,德为器。道制约德,德说明道。老子希望治理者尊道贵德,因为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第五十一章)。老子认为优秀的社会治理者具有孔德之容,唯道是从“(第二十一章),社会治理者要重积德,则无不克“(第五十九章)。含德之厚,比如赤子“(第五十五章),甚至提出领导者要修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第十章)之玄德“。他认为社会成员的行为标准,应按道。德。仁。义。礼的顺序依次递减,这成为其教导治世者的纲领性思想。
老子还告诫社会治理者要远离财富。权利。美色等,因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第十二章),他指出了腐败者的严重后果: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第九章),所以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第四十六章)针对当时为政者急功近利。奢侈浪费的现象,他提出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第六十七章)这些都为今天的廉政建设和社会治理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道德经的社会治理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道德经的社會治理思想及其當代启示【3966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74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