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思想道德教育中生态道德观的培养策略【4348字】

时间:2023-06-10 08:56来源:毕业论文
思想道德教育中生态道德观的培养策略【4348字】

摘要:生态道德是指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保护人自身的生存环境时所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反映了人对自然界,对人类社会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本文从生


摘要:生态道德是指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保护人自身的生存环境时所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反映了人对自然界,对人类社会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本文从生态道德观的由来入手,阐述了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培养生态道德观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培养生态道德观的几点策略。

论文网关键字:思想道德教育;生态道德观;道德教育。

引言。

生态道德观(生态伦理或生态和谐理论)是一门从道德角度研究人与自然环境和生态关系的新兴伦理学科。几十年来,生态伦理学在西方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完善,既有理论上的突破,也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实践成果,人们的生态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保护环境,关注生态,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

但是,目前在生态道德方面的理论研究水平不高,还没能形成体系,在德育教学中重视不够,在实践运用方面也落后于西方。因此,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必须要培养生态道德观,必须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大德育的范围之内,使其成为新德育的一部分。故此,本文就思想道德教育中生态道德观的培养问题,提出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生态道德观的由来。

生态道德观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现代文明时代的必然结果。它的产生一方面是人类对于自身征服自然能力的认可与满足,另一方面又是人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自身行为反思的结晶。反观人类与自然的交往史不难看出,一方面,人们习惯于把自然环境看作是人类活动的空间或满足人类目的的手段,认为人与自然之间仅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人类完全可以不顾一切,不断地根据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对待自然。改变自然。另一方面,人类由于知识的贫乏和能力的限制,长期处于小农经济的状态下。农业对于自然环境的依存度唤醒了全体民众。乃至统治者,不得不关注自然环境的变化,把自然当做高高在上的神灵顶礼膜拜。在没有现代工业支撑下的小农经济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是微乎其微的。也正是这样,我们才有了绿色和清洁的环境。

工业GM以来,工业化的进程加快使整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短短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所创造的生产力水平远远超过了以往的总和。但是,它在为人类提供优越的物质生活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那就是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森林危机。土壤退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对人类的自身生存提出了挑战。一些西方的先哲们开始对人和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的反思,提出了生态道德(或称作生态伦理“)这一全新的概念。其中有法国思想家施韦兹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学。莱奥波尔德的大地伦理学。卡逊的尊重自然伦理学。辛格的解放动物的伦理学。丸山竹秋的地球伦理学。罗尔斯顿的环境伦理学,构成了和谐伦理发展链条上不可缺少的环节,为生态伦理学的完善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那么何为生态道德观?生态道德观是指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时所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反映了人对自然界。对人类社会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使人类学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自觉充当维护自然稳定与和谐的调节者。

二。思想道德教育中生态道德观培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思想道德教育中生态道德观培养的必要性。

1。生态环境的现状要求必须培养生态道德观。

在环境的问题上,长期以来存在着对环境现实认识有误。观念滞后等情况。建国后,国家生产全面恢复,政治。经济的需要,带着人定胜天“的思想,受错误生态观的指导,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开采和低效率的利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如三江源的原始森林的消失,洞庭湖的水面积锐减等,这也没能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了经济快速的增长。但是落后的粗放的发展和增长方式,使生态环境迅速恶化,水土流失。污水横溢。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森林的快速消失等,都威胁着人们的生存环境,也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现状让生态道德观的培养变得势在必行。

2。思想道德教育中的生态道德教育现状要求必须培养生态道德观。

目前的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着种种弊端,具体表现在:

首先,理论研究滞后,思想上重视不够,学科体系不健全。有关生态知识的教材缺乏,严重影响了生态伦理的教学;各种教材中有关生态的知识太少,且不系统;各种考试中有关生态知识的,少之甚少;德育对象仅限于学校里,忽视了社会教育的作用;公民生态知识得不到普及,从主观上制约生态道德观的养成,难以用生态道德观自律。其次,从教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生态知识的缺乏,学校的德育师资也显得薄弱,受教育者就不可能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德育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这一环节的缺失,生态道德观的养成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让生态道德观的培养变得迫在眉睫。

(二)思想道德教育中生态道德观培养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的德育教育主要是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要求,生态环境虽然不容乐观,但一直居于次要的地位。结果导致了思想道德教育对生态道德教育的忽视。因此,必须认识到培养生态道德观的重要性。

1。培养生态道德观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必然要求。

学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生力军,他们必须具备契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道德理念和道德素养。将生态伦理纳入德育体系,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生态道德信念。培养生态道德情感。确立生态道德原则,从而帮助他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自觉维护自然界的权益,并通过自己的表率行为带动公民生态道德的养成。

2。培养生态道德观是新形势下学校德育的重要任务。

生态道德教育丰富了传统道德教育的内容。学生通过接受生态道德教育,必须懂得人类应该从地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尊重并维护自然界的权利,自觉维护后代人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要形成对后代以及其他生命形式承担责任的道德价值观。不仅要让学生在行为上有所提升,还要在价值观念上有更新的认识,在道德情感上有更好的体验,在道德意志上更加坚定,从而促进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

3。培养生态道德观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

高素质人才不仅仅是对知识积累和技能掌握方面的要求,还是对个人道德素质的要求。首先,知识积累和技能掌握越多的人,越需要以生态道德自律。其次,具有生态道德的高水平人才能影响公民道德的建设。高素质人才必须把生态道德行为从以前的仅仅是避免一些生态伤害性行为提升到促进万物和谐发展的自主行为。学生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对象,只有比普通市民具备更高的道德素养,才符合新形势下学校德育的目标。

三。思想道德教育中生态道德观培养的策略。

要培养生态道德观,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拓宽德育的教育范围,把全民纳入德育教育对象之列德育是全社会的工作,教育对象应该包括全体民众,不仅限于在校学生。生态道德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必须把全体公民纳入教育对象的范畴。不仅要重视法律建设,同时还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积极地开展生态知识的教育与普及,提升公民的生态道德素养,树立生态道德的信念,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从而达到全民关心环境。全民保护环境的效果。

(二)注重理论研究,完善学校的德育教育教学体系。

学校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必须牢牢地抓住,不可懈怠。

目前生态道德观教育现状应该侧重两方面:一方面,就是要加强生态道德观理论的研究,建立生态道德观的学科体系以及相关的配套的措施,建立和完善适用于各类学校的。符合国情的生态道德观教育的教材及相关的生态知识的科普读本,这是提高全民生态道德观的首要条件。另一方面,要着力打造一支乐于生态道德教育。精于生态道德教育的教师队伍,这是实现生态道德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生态道德观培养要从教育对象的知情意行入手。

要培养生态道德观,就要把科学发展观教育。生态道德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法制教育等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丰富教育对象的生态环境知识,培养教育对象对自然的敬畏情感,规范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入手,发挥思想道德教育在调节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协调。规范作用。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培养教育对象的生态道德意识。

一直以来,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中心主义占据着指导地位,以人为根本尺度去评价和安排整个世界,使人凌驾于整个自然之上。而人在对自然的挑战中取得的暂时和表面上胜利,则被当作人的独一无二性及地位高贵的明证。而整个自然环境,包括在这一自然环境中生存的其他物种,根本就不具备与人平等相处的道德主体地位。因此,人类在与自然的交往中,除了毫无止境地索取,根本不必恪守任务道德义务。正是在这种自私的。缺乏长远眼光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指导下,人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毫无道德观念的束缚,为谋求暂时的利益而无所顾忌地破坏自然环境,结果陷入了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困境。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教育对象形成符合特定时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需要的思想道德观念和道德品质。建立和倡导一种新的。科学的环境价值观和生态文明,已经成为思想道德教育不可推卸的时代任务。

思想道德教育要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着眼,引导教育对象树立人。自然及社会相统一。相协调的自然观,热爱和尊重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树立全新的环境价值观,从而引导教育对象从强调天人对抗,转而关注生态平衡,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

2。培养教育对象维护生态环境的自律能力。

思想道德教育要通过科普讲座。组织讨论会。开展科学知识竞赛等活动,使教育对象明白,地球上多样的生命形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基础,地球现有状态既是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也需要生命活动的调节。控制来维系。要引导教育对象科学地认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赖和自然对人的包容。要使教育对象意识到,对地球上飞禽走兽。自然景观的珍视。爱护不仅是热爱生活的表现,更体现了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操。要使教育对象树立起生态道德善恶感。良知感。正义感和义务感,把保护生态环境看作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3。规范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

思想道德教育要达到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目的,就必须确立和完善一套教育对象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德规范体系,来约束教育对象的行为,使爱护自然。保护生态平衡成为教育对象自觉的道德行为。要改变人类中心化的传统观念,同自然友好相处,同其他各种生命形态友好相处,要在思想和行为上体现出对其他生命形式应有的尊重。在与自然的交往中,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负责,要积极参与美化自然的活动,促进自然环境的良性发展。同时,思想道德教育还要借助于社会舆论的导向和监督作用,广泛宣传科学的生态道德规范,使之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付文杰。论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教育[J]。教育探索,2005,(12):95~98。

[2]贾义保。论生态道德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6,(6):32~33。

[3]生态安全与国防安全同等重要[N]。新京报,2005_01_30。

[4]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127。

思想道德教育中生态道德观的培养策略【4348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75252.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