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认识對道德直觉的影响分析【5248字】

时间:2023-06-10 09:05来源:毕业论文
认识對道德直觉的影响分析【5248字】

认识对道德直觉的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B8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1-0009-03

一。问题的


认识对道德直觉的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B8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1-0009-03

一。问题的提出

在Livinghighandlettingdie一书中,昂格尔提到了两个著名的例子,分别是池塘的例子和信封的例子①,并借论文网此例来逐步论证说明我们道德直觉没有正确反映道德义务。我们多数人对以上两个例子的情境做出的直觉反应是截然相反的。两个例子都是儿童面临生命危险需要帮助,为什么在例一中我们认为有义务去救助这个小孩,但是在例二中却并不认为我们有这样的道德义务呢?

昂格尔在书中逐一分析了物理距离。社会距离。直接信息。经验的影响。唯一的潜在施助人。紧急性。因果焦点。认知焦点以及物质与服务这九个方面的因素对我们直觉的影响,并论证得出以上因素并不构成对我们直觉的影响的结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昂格尔提出了基本道德价值的理论,区分了首要道德价值与次要道德价值,指出我们在信封例子中的反应并不是源自于我们的道德价值,我们的直觉受到了扭曲的倾向,没有正确的反映道德价值。

笔者认为,我们的道德直觉会受到认识的影响,正是由于这一点,在例二中我们并没有产生合理的道德直觉,因而做出了不同于例一的反应。昂格尔的论证将这种认识过程排除在外,没有考虑认识对直觉的影响,而笔者认为认识对道德直觉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二。基本概念

1。认识与道德认识

认识既是一个哲学概念,也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在哲学大辞典[1]中对认识的解释是:认识是人脑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是意识的表现形式之一。“从语义学角度看,认识“概念大致包含这样几层含义[2]:一是表示个体以知觉形式对主客观事物的辨认识别过程;二是了解主客观事物的基本特点;三是对主客观事物辨认识别后获得和内化的相应知识;四是个体在获得和内化的知识基础上经过分析推理产生的特殊个体化见识或见解,以及由此构成的某种有组织的思想。观念或意识等。广义的认识客观上包括有认知与评价两个环节,即既包含个体对于主客观事物的感性反映活动和感性反映活动结果,也包含个体对于主客观事物的理性反映活动和理性反映活动结果。其中个体的感性反映成分通常被认为是属于认知“概念反映的范围,即一种狭义理解的认识。

道德认识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形式,是关于道德现象的认识。伦理百科辞典中对道德认识的定义是,指人们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以及处理这些关系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认识。“[3]道德认识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道德体认阶段,二是道德认同阶段,三是道德觉悟阶段[4]。当主体通过道德体认获得关于道德的知识以及有了对道德知识的直观感性的认识,再通过认同阶段的选择与接受,必然要上升到第三个阶段,将认同的道德知识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

2。道德直觉

道德直觉是主体在道德经验的基础上,以其对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内化为前提,对人与万物的伦理道德关系及其性质的整体进行心灵瞬间直接把握的,一种超越感性和理性的道德认识方式和能力[5]。道德直觉是想象与推理。感性与理性。形象与概念熔为一炉,并以理性认识成果直接作用于感受活动的结果。它实质上是理性认识成果在直觉方式中,已作为一种心理过程而取得了独立存在并独立活动的,能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甚至本质属性的能力。

道德直觉属于道德认识的第三个阶段,它是以道德体认和道德认同这两个认识阶段为基础的。道德体认就是道德体验和认知,因此认知和认同这两种认识必然对道德直觉起着影响作用。

三。对影响道德直觉因素的分析

1。认知

人的认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①首先是主体对客体的进行直接感知。其中包含感觉与知觉两个层次,感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进行直接反映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大脑对不同感觉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对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形成整体的综合反映;然后经过思维,即在获得感知后主体对客观事物的一般属性和内在联系在头脑中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形成人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这里主要体现的是主体对客体的感性反映。当认知比较清晰。明确。深刻时,感性反映会愈发明显,思维会愈发清晰,进而能更好地把握客体的内在关系和结构,从而影响了人的直觉。

在对客体进行认知时,受到认知途径。与认知对象的距离等因素影响,人所获得认知的层次和深度会存在差异。例如,通过自己的感官直接获得与通过信息的间接传递而获得这两种不同的途径,主体产生的认知必然会有差异。同时,主体与客体的空间距离。社会关系距离同样影响着认知。

空间距离在直观上很容易理解,但社会关系距离则比较抽象。通常认为,社会距离是指各社会存在体之间在空间。时间和心理上的距离。②这里所理解的社会关系距离就是由人与人之间的时间距离以及心理距离所共同作用而产生的距离。这种距离越大,双方的亲近程度越低,这种存在于行为主体心理空间中的主观性距离,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有着直接的影响。另外社会存在的空间距离。时间距离。心理距离之间可以相互影响,当空间距离小时,人们容易产生集群的心理,这种群组关系的界定能拉近社会关系距离。

在池塘的例子中,我们对落水儿童需要救助这一事实的认知满足了直接认知。空间距离近。社会关系距离近这三个条件,使得我们的认知较为深刻;而在信封的例子中,我们获知非洲需要救助的儿童这一信息恰好是与间接认知。空间距离远。社会关系距离远这三个条件吻合,我们的认知并没有如上一个例子中那么深刻。但是,是否当直接认知。空间距离与社会关系距离三者同时满足才能形成深刻的认知呢?如果我们将这三个条件分别当作变量来一一进行判断会发现是否是直接获取信息。空间距离是否近,对主体的深刻认知并不起决定性作用。最关键的一点是社会关系距离,当社会关系距离比较小的时候,主体容易产生深刻的认知,在这种认知条件下,主体能更好的把握客体,并将自己与客体对象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突出的感性反映会对主体的行为产生积极作用,激发主动性,产生强烈的动机和情感,有助于通过道德直觉的形成合理的判断;相反,当社会关系距离比较大时,这种认知没有对主体起到刺激作用,甚至会阻碍主体的道德直觉,主体的行为相应变得比较冷淡。

2。道德认同

在道德认同阶段,主体是从社会条件以及文化背景出发对人们的认知结果进行意义确证,此时人的经验知识作为认识基础会对其产生影响。这种认识基础包括以下三个方面[5]:一是心理基础,例如:心理倾向,其中包括情绪与情感等;自我意识;个性等。二是实践基础,例如:环境,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个人经验。三是社会基础,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这些认识基础是由生活经验的点点累积逐步形成,而每个人的心理。个性。经验等等都各不相同,所以这些因素具有多样性。同时这些因素作为认识基础存在于我们内心中,深入了我们的思想,伴随我们的认识行为,对我们的认识发生作用。当道德事实符合我们的认识基础,我们容易产生认同感,并进一步形成道德认识。但对不同的人而言,这种认识基础具有独特性,因而在对客体有着相似的认知时,我们不一定有着相同的认同感,因此仍会产生不同的道德直觉,做出不同的道德判断。因此,认识基础作用于道德认同,通过认同这一认识阶段对道德直觉发挥作用,但由于道德认同具有为我性的特征[5],这种认识活动总是从自我“出发进行,站在我“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因此具有显明的个性化特征,不存在普遍性。规范性的认识基础对道德直觉进行规定。

3。理性能力

理性活动贯穿于道德认识活动的始终,对道德认识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道德理性是人进行道德认识活动的能力,包含逻辑推理能力以及情感体验的能力,是推动道德认识活动发生的动力,也是道德认识实现的保证[5]。从上一小节可以看出,在认识过程中,有许多的具有个性化特征。具有特殊性的因素对认识产生影响,例如那些出于情感和经验的认识,如果道德仅仅停留于此,那么就失去了普遍性,也就失去了对行为进行约束的有效性。因此,作为逻辑推理认识能力的道德理性就成为形成道德规范的普遍合理的依据。从人的理性能力出发,尽管其情感化的特征不具有普遍有效性,但道德理性中逻辑推理能力可以帮助人们把握客体与道德原则的关系,选择并接受符合道德原则的行为,进而形成一定的道德规范。

四。合理的道德直觉

道德直觉是一种道德认识方式和能力,这种能力无所谓正确与否。所以人们在说道德直觉时,并不认为它有对错之分,即不会认为某种直觉是错误的。但通过道德直觉这种认识方式所做的判断却存在是否合理的问题。当通过直觉能力做出的道德判断符合一般的道德标准,满足义务与责任的要求,那么这样的道德直觉就是合理的。所以以上我们分析认知。认同以及理性这几个会对道德直觉产生影响的认识因素,最终是在这种合理性方面发挥了作用。

一方面,深刻的认知能使主体更好地认识道德对象,明确客体对主体的道德价值,使主体更好地把握道德对象与直觉主体间的利害关系[5]。在这种有深刻认知的条件下产生的道德直觉,反映了主体对道德事实的理解和判断,体现了主体的道德价值观念。在有了深刻的认知后,主体通过道德直觉所进行的道德判断能充分反映主体的道德认识,并能在此基础上不断形成新的道德知识。

另一方面,受到认识基础的影响,在认识过程中道德认同会产生差异。如前所说,认识基础具有个性化的特征,但从人的理性能力出发,可以对道德进行规范性的把握。合理的道德直觉要求行为符合一般的道德规范,而理性又是普遍有效的道德规范的依据,因而理性也就成为评判道德直觉合理性的内在标准。因此,以理性的(rational)和通情达理的(reasonable)为条件,同时满足这两种特质的人,产生的直觉是合理的道德直觉。作为理性的和通情达理的人,能够根据理智做出合理的行为和判断,他们不是纯粹的利他主义者或利己主义者,他们能够正常的思维,并识别。判断。评估道德对象与直觉主体间的利害关系,使行为符合特定目的。作为理性的和通情达理的人,哪怕生活经验。教育背景有所差异,他们也都能做出合理的道德直觉。

我们将池塘例子中的条件做简单调整后进行分析。例如,你是一个商人,路过池塘边,看到你的商业竞争对手落入了水中,他不会游泳,如果你不救他,他将马上死亡,并且他的企业会因此而受到影响,无法与你的企业竞争;而你会游泳并且有能力将他救起,不会影响你的生命安全。也许有人会考虑,如果不去救可以在商业竞争中获得优势取得利益,那么以获取利益为目标的商人就不会去救这个人。但这并不是合理的直觉。因为当他对落水事件有深刻的认知后,作为有理性。通情达理的人,他不仅会考虑到商业竞争上的利益问题,他也会考虑到金钱与生命孰轻孰重的问题。我们的理智通常会认为,在危机时刻,保存生命比保存金钱更为重要(不限于自己的生命)。这才是普遍的。符合社会常理的道德知识,因此一个有理性。通情达理的商人,不会因为落水的是他的商业竞争对手就置他人的生命于不顾,他会产生合理的道德直觉去救人。

认知与理性影响人们的道德直觉。深刻的认知是主体的行为真实反映其道德观念的前提;而具有理性的和通情达理的特征,则能推动人们产生合理的道德直觉。

五。道德理性的作用

为什么说作为理性的和通情达理的人,会产生合理的道德直觉?因为道德直觉存在理性特征。

道德直觉是内在的道德情感。意志和理性等多种因素融合的综合表现,虽然其表现形式是一种非理性的认识功能或认识形式,但直觉认识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还必须有实践的积累,理性的参与,道德直觉在其形成的过程中积孕着道德理性的成果[6]。首先,道德直觉能力的形成有赖于道德理性的内化。虽然道德直觉这种认识形式,并不经过主体的理性思考而产生,但依靠道德直觉所做出的决定通常是与道德主体的自觉的理性选择相一致。因为,在道德直觉中始终充满由道德理性形成的道德责任。义务等观念。这种理性源自于我们的经验。所受的教育等,我们的道德直觉在这种道德理性长期的内化基础上形成一种了范式,进而在对客体进行认识和判断的直觉中发挥作用。

其次,道德直觉建立在道德经验以及道德理性成果的积累的基础之上。道德经验以及道德理性成果的积累也就是道德理性的内化过程。在直觉过程中并不能超越道德理性的成果。只有理性成功的长期积淀,以及主体长期道德经验和知识的积累,才能谈论道德直觉。

最后,道德直觉的形成过程离不开道德理性。心理学中社会直觉理论通过心理学的实验方法探讨了道德直觉的形成过程为:直觉判断;事后推理;理性劝服;社会劝服;理性判断;个人反思。这整个过程离不开理性的作用,在直觉与推理的共同作用下才形成了道德判断。

作为理性的和通情达理的人,在具有深刻的认知的情况下,他所产生的道德直觉包含了道德理性的成果。而作为逻辑推理认识能力的道德理性是道德规范普遍合理的依据,因而通过道德理性能使主体道德直觉所做的判断能够通过理性的检验使人接纳并认同,符合普遍有效的道德规范,即成为合理的道德直觉。

六。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论证,可以看到认识通过认知过程和理性反应对我们的道德直觉产生影响。之所以在昂格尔两个著名的例子中,面对生命同样受到威胁需要得到帮助的儿童,我们却产生了大相径庭的直觉反应,并不是我们的直觉没有反映道德价值,而是受到认知以及理性因素的影响,我们没有产生合理的直觉。

认识对道德直觉的影响分析

认识對道德直觉的影响分析【5248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75498.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