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背景之下,浙江省成为了第一个全省统一采用合科制的地区。初中《科学》综合课程将原本分科制所开设的物理、化学、生物及自然地理课程重新排版,穿插融合成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其内容主要分成四大模块,即物质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为更好地适应教师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后期,浙江省多次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理调整,根据实际教学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对教材加以修订。在2011年12月,结合初中《科学》十年使用的情况,浙江教育出版社根据新《标准(2011年版)》全面修订《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七至九年级)》。[2]
小学科学的发展历程大约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在2001年以前的三个阶段,我国小学科学教材教法体系初步形成,但是还不够完善。2001年初,国家教育部开始组织编写新的《国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学科的名称由原来的“自然”改为“科学”。[3]目前《科学》教材具有浙教版、苏教版等多种版本,各具其特色的同时都紧扣着《国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自此,浙江省中小学皆开设了《科学》课程,在教材的不断修订之下,在加上现今教师对教学衔接的重视程度不够,中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开始出现一些重复与断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1。2 自然地理在《科学》教材中的地位
由于中小学《科学》教材具有多种版本,本文主要以浙江省杭州市所采用的的浙教版科学教材为例。
小学《科学》课程自三年级开始开设,教学所用浙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共有八册,除去研究性学习部分之外,共有三十二个章节,其中地理部分占有六个章节,共计49个知识点。其中三、四年级一共包含知识点有16个,剩下的33个知识点分布于五、六年级的教材中。由此可见,五、六年级所占地理知识点比重较大,因为六年级是向初中过渡的阶段,所以,为了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初中地理知识打下基础,地理方面的衔接就显得尤为重要。
初中《科学》课程所用教材共有六册,总计二十四个章节,其中地理部分占有五个章节,约占《科学》教材内容的四分之一。由此可见,地理部分知识在科学中占有一定且不小的比重,而且地理部分相对于其他三块部分,性质上有一定的不同,更多得是需要记背而非运算。若是在教学中不注意衔接,对学生的学习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知识的重复性易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降,而知识的不连贯性则会增加学生理解与记忆的难度。论文网
1。3 中小学学生心理特征分析
(1)学生的认知发展
皮亚杰(瑞士,Jean Piaget)认为,从出生到成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个体的认知发展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个体的认知在每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并逐渐地发展成熟。[4]
根据学生的年龄情况,再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可以看到小学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而初中学生则是处于形式运算阶段。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学生相对于前运算阶段而言,认知结构上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思维具有了一定的可逆性。虽然该阶段学生已经能够对原则、规则等加以一定的理解,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并不能灵活运用,只能够较为呆板地去遵守规则。而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初中学生,其思维发展水平接近于成人的水平,可以对事物进行较好的理解,并且加以一定的演绎推理。 中小学《科学》课程中地理部分的衔接教学研究(2):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75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