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小学阶段智力障碍儿童的道德教育方法研究(2)

时间:2023-06-15 21:33来源:毕业论文
目前,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 也是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健全人格与良好道德

 “目前,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 也是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健全人格与良好道德品质的奠基期,是人生启蒙与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因此, 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对于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及健全人格,保证社会健康和谐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课题基于此,选择了我国青少年阶段的智力障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

智力障碍儿童是指智力水平明显低于同龄平均水平,并显示出适应性行为障碍的儿童。智力障碍儿童是儿童中的弱势群体,由于既定的障碍的存在,他们不可避免的可能遭受各种社会偏见和排斥、教育不平等等,而这些情况的存在,也是导致智力障碍儿童社会犯罪率提高的原因之一。“智障儿童由于大脑受损,导致认知水平低下,高级心理调节功能弱,分析能力差,对是与非、美与丑、好与坏等分辨不清,易受别人挑唆,不善于控制感情,不考虑后果,往往会出现一些自觉或者不自觉的错误行为,严重的甚至会违法犯罪。” 因此,对于智力障碍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是理论上要求的,也是现实情况必需的。

(二)小学阶段智障儿童实施德育的可能性

智障儿童虽然在生理上存在一定的缺陷,但在心理上仍然和普通儿童一样是健康。智障儿童具有最起码的道德观念、是非观念、判断美丑善恶的能力。尤其是随着智障儿童的年龄逐渐增加,智障儿童的心智逐渐成熟,认知水平逐渐提高,他们接受道德教育内容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加之现阶段关于特殊儿童道德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教师的道德教育能力不断提升,社会、学校、家长对道德教育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使得智障儿童接受德育的条件愈发成熟。

本文主要通过对杭州三所培智学校教师的访谈,结合对一些实例的观察记录来探讨小学阶段智障儿童道德教育的方法及其有效性。通过研究德育方法的现状,也可以尝试推断关于我国智力障碍儿童的道德教育将会如何发展,未来的基本方向如何。

二、小学阶段智障儿童德育方法选用原理与原则

(一)小学阶段智障儿童德育方法选用原理

“孩子的思想品德是从无到有、从外部调节到内心自觉、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需要长期熏陶、不断提高。” 与正常儿童相比, 智障儿童通常具有注意力分散、反应迟钝、理解力弱、记忆力差、思维呆板等特点,尤其是他们在抽象、判断与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上明显滞后。在认知活动中, 他们更多地依赖于感性认识, 主要停留于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知, 难以抽象并深入到本质规律的内在层面。同时, 他们对单调、枯燥的外在刺激更难产生积极的反应。因此在进行德育方法选择时,要根据智障儿童各方面的因素,来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过难,学生会感到无法企及,产生抵触心理,;方法过于简单,学生有可能产生轻视心理,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要选择合适的德育方式,使学生充分吸收德育内容,形成良好品格。

(二)小学阶段智障儿童德育方法选用原则

道德教育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教育实体,它所要形成的道德品质,需要体现社会或者阶级的道德原则、规范和要求。根据智障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我国的田方林教授与冉红梅教授两位学者总结了前人的思考,立足于德育活动基本要素的考量,提出了选用德育方法时要遵循的六个原则 :

1。德育主体态度上的关爱性原则,具体是指从内心深处关爱智障儿童身心发展,热爱智障儿童教育工作,以高度的责任心和积极的事业心投入到智障儿童的教育中去。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 :“教育一个能力低智力差的儿童应当比教育正常儿童有百倍的细致、耐心和富于同情心。”这是智障儿童道德教育中需遵循的首要原则。 小学阶段智力障碍儿童的道德教育方法研究(2):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77209.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