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推进主义大众化
一。民主GM时期和社会主义建国时期,传统文化助推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1。主义中国化“的提出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193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他充分掌握。全面了解。彻底内化了主义理论文网论,最终利用最平实。最大众。最易于接受的语言进行阐述,从而形成了著名的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就是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尝试,其主要目的就是武装广大民众以推进民族抗战。这一大众化路径通过对民族主义文化的宣贯,使得主义从遥不可及的理论,变成实际生活中能指导人们行动方向的可操作性指南。这一时期对主义的宣贯主要是通过民歌。舞蹈。京剧。漫画等文艺方式进行的。
2。和“的思想与理论“的形成
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同志提出了和“的思想来推行主义,1985年3月,说:现在世界上真正的大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是发展问题。“这里的和平就是结合了中国的国情与所处的世情,充分将中国多年的渴望和夙愿表达出来。中国自古便有和“的思想,将中国传统文化与主义理论有机统一,将中国当前所处的实际情况与时代性有机结合,形成主义大众化的又一次前进,即理论“。
3。民本思想“与三个代表“的提出
和平发展道路在中国进行地有声有色,为了使主义在中国进一步推行和发展,同志在庆祝中国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说: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将中国因为历史及现实原因遗留下来的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的腐朽文化彻底杜绝,进一步巩固中国党的执政地位,并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不谋而合,也是主义大众化的有力体现。
4。荣辱观“与胡锦涛同志八荣八耻“的提出
石成金曾在传家宝一书中讲到:耻之一字乃人生第一要事。如知耻,则洁己厉行,思学正人,所为皆光明正大;凡污贱淫恶。不肖下流之事,决不肯为。如不知耻,则事事反是。“管子从反面也讲到: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荣辱观是推动道德教化的关键,孟子也说过:无羞恶之心,非人也。“?@也是从荣辱观的角度去阐发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部分。中国的道德传统,一向重视修身践行。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必须将主义的大旗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科学的价值观紧密结合,才能不偏离轨道。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与社会道德。公民道德。职业道德及家庭道德紧密结合,对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修正与激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推行主义大众化的又一次尝试。
5。复兴之路“与同志中国梦“的提出
2012年,中国改革又进入新的一轮,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时,首次提出了中国梦“。中国梦是国家富强之梦,民族振兴之梦,人民幸福之梦。将国家。民族。人民紧密联系起来,既体现了国家富强的决心,又表达了民族振兴的使命,更勾画了人民幸福的蓝图,这是中国几千年悠久文化古国由兴盛到衰败再到崛起的完美表达。同志将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相贯通,以接地气儿“的形式,把中国梦传递给广大人民。中国梦最早是由郑思肖在他的诗中提出的: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中国梦始终深深扎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养分,将尊重自然。以德为重的精华思想继承发扬,使得中国梦更加富有时代气息与人文气息。又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诸如此类的中国优良传统思想都是中国梦形成的历史基础,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亲人爱人。团结兴邦。善邻怀远。和实生物的思想,在中国对外交流文化传播中具有独特的魅力。中国正是在这样的文化积淀下,形成一个又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从而成功推行了主义的大众化。
纵观中国近现代历史,传统文化作为推进手段来实现主义大众化具有四个特点:
(1)隐性功能。中国传统文化中弘扬真。善。美的思想价值观通过不同途径渗透到民众的生活之中,成为习惯,最终变成信仰。同志2014年10月15日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2)利益偏向功能。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国实行主义都是针对人民群众的不同利益来推行中国特色理念。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矛盾论。反对本本主义,都是用平实的语言来激励民众抗战。同志则主要解决了中国十三亿人口大国的温饱问题。同志为了加快推进经济建设,提出了三个代表“的思想。胡锦涛同志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发展观都是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针对出现的具体社会问题提出的。同志则是在和平发展现代化进程加快。人民物质文化水平日益提升的背景下,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精神论述。总之,每一次主义大众化的过程,都是在解决中国实际需要。满足人民利益诉求的基础上形成的。(3)纽带功能。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纽带将主义理论与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并通过各种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将主义深入大众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主义下沉,使大众思想升华,从而达成对接。
(4)知识价值观的相通性功能。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价值观,引导大众对主义的价值观的取向。只有坚持了主义,才能将中国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推行继承,将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得以实现,从而让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成为文化自觉。
二。现阶段主义大众化推行的难度
1。中国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党的最终目标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中国全体人民的理想。然而,由于人民大众的复杂多样性以及文化多元化的影响,人民群众的这一思想仅仅停留在理想阶段,难以真正实施,自觉性普遍较低。只有在量变转为质变的特殊时期,才能真正感受到主义指导思想的效力。因此,党的理想与人民大众的自觉追求,都有一定的难度。
2。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如何真正从理论形态。制度形态。观念形态转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事实上,主义的大众化。中国化。时代化已经不知不觉发生在每时每刻,人民大众身处其中但不自知。
3。主义理论研究者。宣传工作者。受众三者之间的关系困境难以真正走出。对主义理论的深入研究及准确把握的人比较少,要想实现理论下沉。思想上升,还存在一定难度。
4。如何权衡利益追求。需要倾向,还有一定难度。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全球化的浪潮,人发生异化,生产发生异化,社会出现更严重的不平等,这些现象的产生都是由经济利益的始作俑者造成的。相对而言,精神利益诉求被物质利益压低,大众从主义理论中看不到个人的既得利益,思想处于一种蒙混的状态。
5。文化样式的创新与继承有难度。在主义大众化的宣贯过程中,由于下沉渠道的多样性。多元性,出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落后的东西连同精华一起继承,以及在宣传过程中的误解。扭曲,大众化的通俗化,很容易变成庸俗化,从而阻碍了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大众化,实现了主义的大众化
主义中国化是主义大众化的前提条件,反之,主义大众化是主义中国化的目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体现,优秀道德观价值观的提炼,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这种大众性质为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可能:
1。利用传统文化构建大众化话语体系。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民族特点,民族风格,符合民族风俗习惯,充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发挥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优势,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新发展。
2。加强主义理论工作者与宣传工作者的素质教育,巩固政治信仰。从主义大众化的闸口处把关。杜绝政治工作者。理论研究者。宣传工作者本身的理论功底浅陋。政治信仰薄弱,拒绝中国传统文化庸俗化,主义大众化。形式化。
3。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宇宙观。伦理道德,应对全球化。工业化的困境,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大众化,树立正确的利益观。荣辱观。世界观,使人民群众在社会转型剧烈的历史环境中不至于迷失自我。价值缺失。
4。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特质,寻找现代价值。事实上,中国正在将中国元素中的合理内核与主义相结合,如礼法?Y合。德行相参等。传统文化始终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根基,偏离这一根基,发展经济体系。政治体系。文化体系都将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
浅谈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推进主义大众化
浅谈运用中國传统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3627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78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