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义交往理论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
一。主义交往理论的内容
1。交往的本质。对交往本质的理解必须结合人的本质进行分析,否则只能停留于对人的交往的事实的现象描述。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由此我们可以推论论文网出,交往就是人的一种本质属性,是人的本质的内在要求,人交往故人存在。
2。交往的类型。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把人的交往类型划分为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两种类型。物质交往指在社会物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在物质。能量上的交换,这种交换是其他一切交往的基础。精神交往指人以交换和传播精神产品为目的而进行的思想。文化。情感等方面的沟通与交流。由此可见,物质交往是精神交往的基础,精神交往是物质交往的直接产物。
3。交往的发展形式。把不同时期的交往从历史形态角度划分为三种交往发展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阶段,此时的交往具有自然性。原始性。依附性的特点。第二个阶段是物的依赖关系阶段,第三个阶段是人的全面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克服了个人与社会间的矛盾,实现了对社会关系的自由驾驭,成为真正的交往主体,开始真正的社会生活。
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性缺憾
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交往出现了主体间性。生活世界和精神交往三方面的缺失,表现为交往形式。交往内容。交往理念三种缺憾。
(一)交往形式被动与单向。人是双重关系的存在物,从这一视阈审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则出现了主体间性弱化的瓶颈。
1。教学被动。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平等的主体间地位的交往异化为不平等的主客体地位的交往,一方面,受教育者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常被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变成教育者垄断的交往;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常成为被动接受教育者教育的物化对象,丧失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无法完成自我建构。
2。交往单向。一方面,教育者受传统主体一客体“教学模式影响,通过制度化的权威将思想与规范单向灌输给受教育者,异化了教学交往。另一方面,受教育者无条件地接受。服从,无视自身的能动性与话语权,不会对教育者提出质疑,很难实现对意义世界的觉解与对思想境界的提升。
(二)交往内容抽象与疏离。思想政治教育交往指向的是现实生活的交往,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却模糊了这一立足点,总着眼于抽象疏离的理论,脱离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
首先,交往内容抽象。本应体现现实生活的教育交往内容却被过度意识形态化,脱离受教者的生活世界,丧失其应有的真实性与可信性。现实性与实践性,成为空洞说教。其次,交往方式疏离。师生平等的生活化交往方式被异化为单调的程式化“交往。课堂式“交往,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渐渐异化为填鸭型“教育模式,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交往理念重理轻情。交往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重要,在于既延展到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感领域,又根源于受教育者的深层心理。然而,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交往中,对于精神交往却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尤其是情感和心理。
1。情感交流缺失。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愿望和观点所产生的内心体验,是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其实效性的重要因素。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中往往缺少这一媒介,也就是说,虽然受教育者对情感交流有着迫切的需求,但情感交流在现实思想政治教育中并未达到客观要求。
2。心理沟通不畅。心理是大脑的机能,而思想是心理的产物。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将心理咨询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但其实践过程中仍存在问题。一方面,心理沟通以门诊式咨询为主要方式,违背了交心“的疏导原则,另一方面交往内容未建立在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之上,对其学习。生活等解疑答惑的心理沟通更是无从谈起。
三。提升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全面发展,而提高实效性意味着这一教育目的可以更有效地实现。针对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寻提升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思路:
(一)实施理念:互相理解。理解是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是单向度“的理解“,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主体之间的理解为核心,注重双方的平等参与,实现主体之间的精神沟通,寻求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视界交叉点和融合点。
教育者应敞开心扉,与受教育者平等对话,使受教育者积极参与和表达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形成双向互动“,最终与之产生情感共鸣。同时,注意言语表达,以理解为目的进行的沟通交流,往往注重发挥语言的媒介作用,而且言语必须具备真实性“。正确性“和真诚性“[2]。只有这样主体才会寻求改变自我。接纳对方,达成真正的理解。
(二)内容选择:回归生活。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世界指的是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相关的一切社会生活领域。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现实生活视阈下关注受教育者的存在状态与发展程度,就不能游离于受教育者的生活之外。一方面,尊重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教育内容要贴近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做到人性化与知识化兼顾。生活化与政治化统一。另一方面,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用性与多样性。既要包括正确的政治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内容,也要包括人格塑造。社会交往能力等普世内容。丰富的教育内容,可避免单一枯燥的理论内容所引发的厌恶和逆反,满足受教育者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拓宽两者的对话语境。
(三)形式优化:平等对话。对话是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纽带。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主要有三种对话“:一是受教育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二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对话;三是受教育者之间的对话。[3]对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对话,应营造自由。民主和宽容的对话氛围;对话双方互相认同。信任和尊重;对话双方真诚地双向交流。沟通和互动。
(四)模式建构: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交往模式是教育主体间平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日常交往为基础,以交往为主要载体与途径,主张通过平等对话。理解与相互理解。教育与自我教育,在平等。民主的交往氛围中提升思想境界。[4]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入主体间性的交往模式,要求我们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交往活动中,将受教育者主体意识的增强。主体能力的培养。主体人格的塑造放在首要地位。以受教育者的各项权力得到充分的尊重与保障为前提,发挥受教育者的能动性,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进行调控与发展,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高,促进社会与个人全面发展。(作者单位:江南大学主义)
主义交往理论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
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2637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78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