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义交往实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摘要:主义的交往实践观是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是主义哲学的基本视界。交往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手段,更是思想政治教育本体性的问题。在对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将主义交往实践观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对于我们转变思想政治教论文网育方式。解决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些问题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关键字:主义交往实践观思想政治教育主义交往理论的核心即交往实践观在本质上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以主义交往实践观为指导,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转换,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发展更深植于现实人的生活世界中,体现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想和追求。
一。主义交往实践观和思想政治教育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提出了社会一般交往理论,人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1]
人的劳动实践,也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活动,这种活动绝不是单个人的活动,它总是与一定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相联系,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2]。
交往是指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与人以及由人所构成的社会共同体之间借助一定的手段,互为主客体之间物质的和精神的交互过程。交往实践观,即运用交往实践来反思和把握人类社会的观念。交往实践观反映了人类社会现实发展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关系以及由他决定的人们之间精神交往关系等的一切社会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本质就在于通过主体的活动。体验。领会。理解,形成对话。共鸣。共悟。共识,这个过程就是人的思想道德生成的过程。离开了交往,就没有思想政治教育,也没有思想道德的产生和发展。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交往的瓶颈分析
(一)受教育者主体性缺失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社会实践活动,其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在传统认识论哲学的影响下,教育者由于在知识层面和生活阅历上占有绝对的优势,被认为是真理的化身,而被教育者只有被动接受教育者的说教,沦为教育的客体。
(二)思想政治教育脱离客观生活世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脱离客观生活世界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第一,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单一,主要采用灌输“模式。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内容往往都是一些比较深奥。玄虚的东西,受教育者在课堂上一时被动接受,但一旦进入生活,早就抛之脑后,大大减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第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践,受教育者不能通过实践检验所学理论知识的真伪,巩固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体验。
(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缺乏互动与交流
首先,在传统认识论中,教育者的目标就是生产出标准化的产品“。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本应充满精神契合的教育交往活动就变成了单纯的教育者向受教育者的传授。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是在课堂上传授道德知识,很少与受教育者交流,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大打折扣。第三,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机对话“使得本来就少的师生情感交流变得更加缺乏。
三。交往实践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交往实践观使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展现
交往实践观从人的交往实践活动中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的目的性活动。交往实践观指导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应注重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使其能够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
(二)交往实践观强调生活世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不断与时俱进。首先,要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要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加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针对性,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其次,在课堂之外要注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途径。
(三)交往实践观倡导师生主体间性交往
主体间性是两个或多个个人主体的内在相关性,它以个人主体性为基础。主体间性有如下特征:第一,主体间性意味着双方的共同了解,不仅了解自我,而且了解他我“;第二,它意味着交往双方的彼此承认,承认他我“与自我有相同的地位。权利;第三,它意味着交往双方人格平等与机会平等,反对强制和压迫;第四,它意味着默守共同的规则,交往双方必须遵守共同认可的规范;第五,它意味着主体与自然的和谐[5]。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体之间的交往关系首先表现为双方地位平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人格上平等;双方都有说话。发表的权利,有自己听对方说话的义务;所有受教育者在教育中言说的时间。机会都是均等的。但教育主体之间地位平等,并不要求在各方面完全相同,只是一种和而不同的关系。教育主体之间的地位平等是建立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前提。
教育主体之间的交往关系还表现为沟通理解的关系。双方能够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教育者能站在受教育者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用心良苦能够理解。
参考文献:
[1]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
[2]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5。
[3]任平。主义交往实践观与主体性问题――兼评主体―客体“两极哲学模式的缺陷[J]。哲学研究,1991,(10)。
[4]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5]王锐生等。社会哲学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55。
主义交往实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2281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78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