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建议 14
1。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加强对幼儿情感的关注和培养 14
2。提升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主动性 14
3。运用教育引导为主的方式 14
4。提高有利于幼儿同伴冲突解决的反思能力 14
结语 15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6
一、引言
(一)选题缘由
在幼儿园,幼儿同伴冲突是一种常见现象。对于教师来说,处理幼儿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冲突构成了其日常工作的一部分,而教师的处理方式恰当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心理发展。教师正确有效的帮助幼儿解决冲突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使幼儿学会同伴交往,学会与别人协商、沟通,逐渐摆脱“自我中心化”,掌握社会技能的发展过程。然而在现实中教师由于时间和精力的有限,对于这些冲突,通常都是简单的加以制止。这种简单的制止只能使幼儿摄于教师的威力而暂时停止冲突,却不能使他们从中掌握解决冲突的有效方法。
(二)概念的界定
1。幼儿同伴关系
幼儿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1]同伴关系对儿童的发展和社会适应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哈里斯结合自己在儿童发展领域的多年研究和行为遗传学的发现以及进化论理论,在群体社会化理论中明确地提出,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心理特征没有长期影响,家庭外的社会行为的习得、社会文化的传递,主要受儿童参与并认同的同伴群体的影响。同伴关系在发展儿童社会认知和社会技能上有着重要作用。论文网
2。幼儿同伴冲突
幼儿同伴冲突在幼儿园是一种常见的现象,由于幼儿的交往技能不够娴熟,语言水平发展不够成熟,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幼儿的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性”,他们不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也没有认识到别人会有着和自己不同的观点,往往只会在乎自己的想法,所以幼儿双方常常会因为发生碰撞、争抢玩具等而引起争执。刘晓静把幼儿同伴冲突定义为:幼儿与同伴之间进行的一种相互对立的行为过程。[2]在这个对立的过程中,幼儿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都会通过他们的言语、动作、神态、行为等方面直接地表现出来。
3。教师介入行为
教师介入行为是指教师针对幼儿之间发生的同伴冲突,运用各种介入方式来解决冲突以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行为。本文将从教师的言语、态度、肢体动作等方面来观察教师的介入行为,以教师注意到幼儿同伴冲突开始,记录教师对冲突直接或间接地干预过程,最后以教师停止对幼儿间的干预为结束。
(三)相关文献综述
1。国外文献综述
2。国内文献综述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1。运用观察法分析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现状,具体包括教师介入的活动类型、介入的主动性以及介入的方式和效果;
2。通过访谈法深入了解教师对自身介入行为的评价;
3。基于所发现的教师介入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探讨,最后联系实际,提出关于提高教师介入效果的建议,以帮助教师避免介入的盲目性,提高教师的介入水平,提升教师的教育质量。
(二)研究对象文献综述
本文以杭州下城区某幼儿园为研究对象,在该园中选取小中大班各两个班的18名教师和192名幼儿作为观察对象。 幼儿同伴冲突中教师介入行为的研究(2):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95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