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字形对语义饱和效应的影响研究基于繁体字和甲骨文的研究

时间:2019-01-05 10:51来源:毕业论文
与汉字字形相似度高的简体字和甲骨文中出现稳定的语义饱和现象。(2)在字形相似文本加工中能否出现语义饱和效应受语言熟练程度影响:熟练程度越高,越容易出现饱和效应

[摘要]本研究运用E-prime 编程,采用语义启动范式和类别判断任务,考察与汉字字形相近的繁体字与甲骨文的语义饱和效应。通过对江苏师范大学60名在校大学生的实验测量,其结果显示:随启动词的重复操作的增加,被试对目标词的反应时增长,错误率增高,语义饱和效应明显发生。从而得到实验结论:(1)在与汉字字形相似度高的简体字和甲骨文中出现稳定的语义饱和现象。(2)在字形相似文本加工中能否出现语义饱和效应受语言熟练程度影响:熟练程度越高,越容易出现饱和效应。(3)语义饱和效应发生在字形到语义之间的联接阶段。整个研究结果为语义饱和效应发生在字形与语义之间的联接阶理论提供了新的依据。32251
[毕业论文关键词] 字形;重复频率;语言熟练程度;语义饱和效应
目录
一、前言    1
(一)语义饱和效应的产生原因    1
(二)对于语义饱和发生阶段的考察    2
(三)语义饱和效应研究的方法    3
(四)语义饱和效应研究的新进展    4
(五)问题提出    5
二、研究方法    5
(一)简体字-繁体字语义饱和效应研究    5
1.被试    5
2.实验设计    5
3.实验材料    6
4.实验程序    6
5.结果与分析    6
6.讨论    7
(二)简体字-甲骨文语义饱和效应研究    7
1.被试    7
2.实验设计    7
3.实验材料    7
4.程序    7
5.结果与分析    7
6.讨论    8
三、综合讨论    8
(一)关于文本相似情况下的语言内语义饱和效应    8
(二)文本相似情况下的语言内语义饱和效应的启示    9
四、结论    10
参考文献    11
附录一    13
附录二    15
字形对语义饱和效应的影响研究基于繁体字和甲骨文的研究
一、前言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当我们在一段时间连续的内盯住某个汉字看,或者是多次重复的读或写一个汉字时,我们会感觉得这个好像“分家了,不认识自己写过的字了”,严重的时候甚至会疑惑是不是有这个字,是不是自己写错了[1]。但当我们转移视线后再看这个汉子,陌生感便会消失。这个现象很普遍,不只单单汉字。使用者发现,在英文等其它语言的使用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个词看久了就感觉不认识”的现象。在长时间观察一张图片时也可能会突然觉得陌生起来,甚至是一段声音会音乐的重复也会是我们产生陌生感。但当我们转移注意到其他地方后在重新看图片或听声音,陌生感就会消失。这种现象第一次被用法语词Jamais Vu定义(国内学者将其翻译为“旧事如新”)。
(一)语义饱和效应的产生原因
心理学家们很早就开始关注语义饱和效应了。在1907年,学者Severance & Washburn在杂志《Americ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上发表文章,第一次介绍了语义饱和现象。他们介绍到:当我们连续看某个字或词(文章指英文单词)几秒钟的时间,就会感觉这个单词变得古怪甚至是变得不认识,感觉从没见过。这种感觉的出现,会错误的让我们认为这个单词是一种从来没有见过的文字,严重的时后认为其看起来像是几个不相关的字母的随机排列,一些人在看书时产生最严重的反应,会发现单词及其组成字母根本就是一些符号的排列组合,他们甚至不能分辨出自己母语中的字母。Severance 和Washburn认为这个是由于在语义加工过程中出现“注意力转移”[2]。详细来说就是,在我们注视某个此时,虽然我们感觉一直在盯着看,但注意力其实是在不同的字母间不断转换的,也就是说“注意力只能在某一个节点上文持很短的几秒的时间,随后会在不同的音节之间不断跳换位置,从而引发了神经系统的紊乱,在单词读音、字形和意义三者之间出现联想中断”[3]。 字形对语义饱和效应的影响研究基于繁体字和甲骨文的研究: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28741.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