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性别角色的基础理论目前受到研究者关注较多的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男女在口唇期和肛门期,其心理发展是一样的;在生殖期则不一样,男生会形成恋母情结,女生会具有恋父情结。②认知发展理论:男女性别特征的形成是以同化和顺应进行的;其中,柯尔伯格认为认知发展的结果是性别认同,并且把儿童的性别认同分为了几个阶段。③社会学习理论: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因素有强化、学习、观察、模仿、社会关系等。④性别图示理论:传统的性别角色模式认为,男生男性化、女生女性化才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现代的性别角色模式则认为,相比未分化,双性化处理信息比较灵活。
由于研究目的、学术背景等不同,主观幸福感的定义也尚未形成统一的定论。其中,被广泛认可的有以下定义:Diener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总体评价与体验 [7]。Ryan Deci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体验最佳技能与经验。20世纪50年代,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逐渐在美国兴起,我国则在8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研究主观幸福感。我国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目前还比较零乱,缺乏系统化,主要用以下几种国外量表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进行测评: 1976年,Campbell编制的包括总体情感指数和生活满意两方面的幸福感指数量表;1976年,Andrews编制了总体幸福感的非言语性评定量表;1977年,Fazio编制了总体幸福感量表(GWB),该量表有6个分量表,每个量表有1个关于幸福的因子;1983年,Kamman编制了用来测评其主观幸福的情感量表等。
综上,从现阶段来看,一方面,我国研究性别角色多采用外国的性别角色量表,并未考虑到文化差异,所以信度较低,为此本文主要采用刘电芝改编的本土化的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进行改进研究;另一方面,有关性别角色类型的总体分布情况的研究比较多,但很少研究大学生性别比例和性别角色的关系。有关性别角色的研究文献中,马莹的研究发现性别角色存在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而关树文的研究则发现性别角色不存在性别差异,四种性别角色之间也不存在年级差异等。此外,目前国内有关性别角色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的研究文献比较少,2007年,许禅贞在有关主观幸福感和性别角色的关系研究中,发现主观幸福感水平依次下降的顺序为: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未分化。2008年,蔡俭华等发表的有关主观幸福感和性别角色的文章中,结果显示性别角色类型在主观幸福感上的得分顺序与上述一致。基于上述现状,本研究拟研究的问题:性别比例是否影响性别角色;当代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到底是否存在性别、年级差异;与未分化相比,双性化是否能体验到更多的主观幸福感。本文试图以女性占较大比例的周口师范学院的大学生为被试,来探讨当代性别角色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以便了解我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情况,并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合乎实际的建议。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周口师范学院280名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280份,回收问卷259份,问卷回收率92.5%。剔除无效问卷27份,剩余有效问卷232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82.9%。其中,男生有96人(占41.4%),女生有136人(占58.6%);大一年级共58人(占25%),大二年级共57人(占24.6%),大三年级共55人(占23.7%),大四年级共62人(占26.7%)。
1.2 研究工具
1.2.1.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
本研究采用的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是刘电芝等改编的(CSRI-50),问卷由3个分量表组成。男性化量表有16个题目,包含领导力、男子气、理性、大度四个因子;女性化量表16个题目,含有同理心、女子气、勤俭心细三个因子。中性化量表有18个题目,题目不计分。采用7级评分,计分时选几得几分。男性和女性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 0.89 和 0.84,重测信度分别为0.82和0.80,效标效度分别为0.84和0.83[8]。 大学生性别角色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2):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43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