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亲子关系的研究概述
1.2.1亲子关系的界定
对亲子关系的界定普遍从这几个方向讨论:子代通过血缘关系和亲代联系在一起被称为亲子关系。这是从遗传学的角度界定的。后来因为越来越多的专业学科逐渐交叉融合,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学科就借鉴了亲子关系的概念 。对于亲子关系的概念,朱智贤认为它是指亲生子女、非亲生子女等子代与父母代之间的关系。它是一种囊括了法律规定、责任、血缘、义务等的自然关系与社会关系的结合体。最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将其定义成:亲子关系是指在一个家庭中,亲代和子代的交流,并且以一起生活和血缘作为基础的互动关系。
1.2.2亲子关系的理论
(1)依恋关系模式
Greeberg ,Kobak和Sceery(1983)等人,认为前期的亲子依恋孕育了个体之后“人际关系工作模式”的发展,这是他们尝试从依恋的角度来解释青少年的亲子关系的变化。 在这个解释基础之上,Fledman和Elliott于1990年进一步提出,青春期间家庭成员关系改变的方式是因为青春期前儿童和父母依恋类型的差异的影响,研究还发现那些建立了安全的依恋关系的家庭更有利于个体健康的独立。
依恋理论模式意识到了亲子关系的连续性,因为更重视前期亲子关系的改变,及前期亲子关系的质量,他们觉得亲子关系的质量能影响到青少年期亲子关系的改变。而认知发展模式与社会生物模式则认为引起亲子关系变化的根本原因不是这样的,他们一致认为,青少年期亲子冲突的增长与紧张的程度呈正相关,亲子关系关系改变以冲突的增加和升级作为最显著的特征。但这同时也显露出亲子依恋理论模式的不足——依恋理论模式与社会生物适应模式和认知发展模式相比,它忽忽略了青少年期亲子关系质变的特点。即依恋理论发展模式忽略了青少年期亲子冲突较青春期显著增多的这一事实。
(2)社会生物适应模式
社会生物学角度的观点出发,stiebnegr(1989)提出,个体在青春期与父母发生更多的冲突目的是确保自己能和除家庭成员以外的同伴度过更多的时光。但是这种冲突与家庭的分离一旦成功,就会下降。在强调冲突行为的非连续性和青少年行为变化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物成熟的这个观点上,社会学家们和早期的生物与精神分析观点是一样的。
(3)认知发展模式
从认知发展的角度出发,此观点认为,青少年认知发展成熟的结果导致了亲子冲突的发生。青少年对人际关系及其自我的理解是被认知的成熟改变的,并继续改变他们和父母相处时的行为方式,然后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冲突。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引起青少年行为发生迅速的原因是心理发生的阶段性变化,比如性成熟,个体从青少年中期到晚期时的认知重新建构造成了亲子冲突的增加。
1.3孝道态度研究概述
1.3.1孝道态度的界定
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孝道词义的古代作品是《尔雅》,它给孝道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千百年来,我国古代帝王一贯主张以孝治天下。从古代“孝”的字体我们可以看出,它是形声字,意思是尽心奉养和尊重父母。所以子代对亲代的尊重、美德和善行, 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孝道作为中国古代儒家伦理道德之首,它不只是展示子代对亲代的孝顺、服从和尊重,也是人际文化定义的样品和标准。”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孝道被台湾学者重新提起并进行概念定义。这是台湾学者HO提出来的关于孝道的观点。“孝顺是一组子代以亲代为主要对象的孝顺亲代的态度和行为的组合。”这是杨国枢等人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孝道的概念、内涵及层次结构进行的定义。 大学生家庭功能亲子关系与孝道态度的关系机制研究(3):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53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