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 76.0
大班 56 25.1 167 74.8
平均 23.7 76.3
备注:小班提问总数为137次,中班提问总数为196次,大班提问总数为223次。
在语言活动的导入部分,教师最常提出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个故事好吗?” 或者是:“小朋友想不想听一听这个有趣的故事呢?”这完全是一个不必要的提问,对于这个问题,幼儿的回答只能是“好”“想”,即便有幼儿出现否定的答案,教师也还是要把这个故事讲下去。既然语言活动中故事或散文等其他文学内容是必须要引入的,何不直接用商量的语气:“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个有趣的故事吧。”
开放式的提问要求教师拥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不仅要有敏捷的临场反应能力,还要敏锐的捕捉到幼儿感兴趣的点,层层推进,帮助幼儿深入理解作品的含义。另外语言活动中经常运用猜测故事情节,创编或续编故事情节的手段,这样的环节是建立在幼儿已充分理解原有故事内容的基础的,在合适的时候创编,不仅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能活跃幼儿的思维,发挥其想象力与创造力,充分发挥故事创编对幼儿的作用。
(二)候答时间短
候答就是教师提问后至幼儿开始回答,这一段教师等待、留给幼儿思考的时间。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笔者调查发现,教师提问后留白的时间非常短,有24.7%的教师在提问后立即请幼儿回答,其余教师候答的时间也鲜有超过5秒,在追问的环节中教师候答时间更短,如表3所示。
表3 幼儿教师候答时间统计表
候答时间 立即回答 1-2秒左右 3-5秒左右 6-8秒 10秒以上
百分比 24.7 59.8 10.7 3.5 1.3
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候答时间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1)有些教师存在观念上的错误,没有要留给幼儿时间思考问题的观念;(2)教师所提问题难度低,幼儿不需要进行深度的思考就可以马上脱口而出,这也与上文中提到教师提问质量低是契合的;(3)教师不愿意活动过程中出现“冷场”的现象,这种情况在新教师中变现尤为明显。当幼儿长时间回答不出问题,或是不愿回答问题时,教师就会焦虑,选择为幼儿代答或是请其他幼儿代答,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的场合;(4)由于课时时长的限制,如我们所知,幼儿园大班一次教育活动的时间为30—35分钟,中班为20—25分钟,小班为10—15分钟。教师无法给幼儿足够的深入思考时间,常以“以后再想一想”“课后动动小脑筋”为由,搁置幼儿的问题。这些都是不利于幼儿的发展的。
(三)提问对象范围窄,存在教育不公平
1.提问的普遍性差
在访谈中,许多教师坦言,组织教学活动时更愿意让“能干”、本身就比较会讲的小朋友回答问题,对那些不爱说话,上课容易开小差的小朋友很少给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在上公开课时更是如此。教师的问题应该面向全体幼儿,活动中的每一位幼儿都应该有回答教师问题的机会,但是,教师提问的覆盖率实际上如何呢?笔者对语言活动中教师提问的普遍性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在一次完整的语言教学活动中,61%的幼儿被提问过1-3次,9.5%的幼儿被提问超过三次,然而还有超过29.5%的幼儿一次也没有被提问过,这体现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普遍性较低存在教育的不公平,如表四所示。 幼儿园语言活动中教师提问方式的调查研究(3):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54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