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双语教学是提高我国外语教学效率的必要尝试,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传统的外语教学中,我们把外语作为一门学习学科知识,固定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学习方式非常单一。其结果造成学校师生只沉浸在笔试和分数上,不能在专业和学术领域正确使用英语。而双语教育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学习和掌握社会文化,人文和科学素养的外语科目的知识和理解,强调学以致用。因此,双语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方案应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也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课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1]
2 双语教学的概念及其模式
2.1 双语教学的概念
首先从语言学角度界定双语概念,英国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词典》的释义为:`a person who knows and uses two languages.
In everyday use the world bilingual usually means a person who speaks, reads, or understands two languages equally well (a balanced bilingual) but a bilingual person usually has a better knowledge of one language than of the other.'[2]简而言之,即使用二种语言来作为学习与生活的媒介语。
其次双语教学, 源于国外的”bilingual education”(双语教育)。双语教育意义广泛,国外众多学者对此定义颇多,主要可概括为:学校使用两种语言来进行教学活动。具体展开指在教育过程中,有计划、有系统地使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体,使学生在整体学识、两种语言能力以及这两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学习及成长上,均能达到顺利而自然的发展。在这里,第二种语言是教学的语言和手段而不是教学的内容或科目。也就是说,双语教育并非通过语言课程来实现语言教育的目标,而是通过学校教育中其它的科目来达到帮助学习者掌握语言的目的,外语的习得不仅仅是在外语课上,而是在所有的学科中,在教师的“教学语言”中,在教学过程的所有活动中得到耳濡目染的外语学习效果。这是一种广义的双语教育理解。
相对于此,双语教学是一种狭义的双语教育:学校中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教授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学科内容的教育。[3]它强调的是一种课堂层面的双语教学活动,而不是包括家庭社会教育层面,尤其符合我国的教育实情。
2.2 双语教学的模式
双语教育作为一个广泛的概念,关于其教学模式一直众说纷纭,国外学者对此的归纳主要有以下几种:
沉浸型双语教学模式:所谓沉浸式教学,顾名思义,就是全天候使用目的语进行教学的全封闭语言教学项目。
任务型双语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
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不是全部学科使用第二语言教学,还有部分学科运用母语,但是每天有固定时间来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
两种语言并存双语教学或双重沉浸、双重语言模式:同时使用母语和英语两种语言教学。通常在同一教室里,学生已经较好地掌握了母语。学生学习的目的是同时掌握两种语言。教师通常是采取团队教学的形式,但每位教师只负责教授其中的一种语言。 小学双语教学理论和实践探究(2):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59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