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同性恋,《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的定义是:在正常社会生活条件下对同性成员持续表现性爱倾向,同性成员具有性爱吸引力。这种性爱倾向指思想与感情而言,伴有或不伴有性行为;与此同时,对异性成员可以毫无性爱倾向,亦可仍有减弱的性爱倾向或正常的性行为[[[]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一3)[S]。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38-139。]]。尽管在该版中把“同性恋”从精神病名单中删除,即不再属于精神障碍,实现了同性恋非病理化,但是仍将“同性恋”归为性心理障碍。随着社会的进步,同性恋作为一种独特的亚文化现象越来越受到社会群体的关注与包容,而同性恋者的生活质量也直接或间接的受到社会群体的态度的影响。
近期,随着某同性恋网络剧的下架,好事者再次将同性恋群体推上了风口浪尖,社会群体的态度也不尽相同。其中,大学生群体正处于成年初期, 开始面临诸多挑战,比如婚恋、家庭等问题,其性心理与性行为状况也一直被关注。并且,他们是社会群体中最容易接触到同性恋并受其影响的群体,他们的态度也最直接的对同性恋群体产生影响。同时, 大学生作为最开放、最有个性的群体之一, 他们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 对待同性恋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今社会对待同性恋现象的最开明态度。
因此,本研究使用问卷来测量大学生群体对同性恋的外显态度,使用单目标内隐联想测验(Wigboldus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测量大学生群体对同性恋的内隐态度。因为,IAT范式使用的是成对的目标概念词汇,测得的被试对某个态度对象的态度,是以另一个态度对象作为参照的。比如格林沃德(Greenwald)经典的“花-虫”IAT实验,以虫作为参照对象,被试对花的内隐态度更为正向。然而,本实验希望测量被试不以异性恋作为参照对象,对同性恋纯粹的内隐态度,故采用单目标内隐联想测验(WIAT)。最终希望通过两者的对比,以达到探索大学生群体对同性恋的真实态度的目的。
二、研究设计
(一)被试 某师范大学学生44名,其中男生16人,女生28人,年龄均在19至23岁。所有被试均自愿参加研究,矫正视力正常,完成实验后给予小礼品。
(二)工具
1。大学生同性恋态度问卷 采用涂沅澄和陈学志[[[] 涂沅澄,陈学志。个体之外显测量与内隐测量比较——以对同性恋所持态度为例[D]。台湾: 台湾辅仁大学,2002。]]于2002年编写的《大学生同性恋态度问卷》进行外显态度的测量,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7-0。93。
该量表共18题,包括对同性恋的感情态度、认知态度、行为态度三个维度,每个维度各6题;并且,11题顺向计分题,7题反向计分题目。该量表采用李克特6点量表,“1”表示“非常不符合”,“6”表示“非常符合”,维度分与总分的计分方式相同,分数越高在外显态度上表示越歧视和排斥同性恋,即负性态度;反之,分数越低在外显态度上则表示越接纳和尊重同性恋,即正性态度。具体见表1。
表1 具体分数区间所对应的外显态度
总分区间 维度分区间 外显态度 正负性
91-108 31-36 极端排斥、完全无法接纳同性恋 负性
73-90 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外显和内隐态度对比研究(2):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88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