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2)

时间:2022-09-24 21:04来源:毕业论文
二、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品德发展的作用 (一)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从品德心理学出发,小学生品德构成包括知、情、意、行四个部分构成,即道德认识

  二、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品德发展的作用

(一)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从品德心理学出发,小学生品德构成包括知、情、意、行四个部分构成,即道德认识、道德意志、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其中道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道德情感是学生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和催化剂,道德意志是调节学生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道德行为是衡量小学生品德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根据已有研究结果,小学生品德发展特点可表现为以下方面:

品德认识上,这个时期的学生对道德的认识还处于表面的层次之上,没有深刻、准确、本质上的理解。对于各种道德行为的判断具有片面性和极端性,主要是靠简单的依从社会和他人的意志进行判断,还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

品德情感上,我国心理学者把道德的范畴分为爱国zhuyi、良知、荣誉、义务和幸福等五个水平。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高级水平逐步增高。同时,由于学生个体自身的独特性,对不同道德范畴表现出来不同的道德情感,即道德情感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其表现为义务感最强,荣辱感次之,良心和爱国zhuyi再次之,幸福感最差。[10] 

品德意志上,这一时期学生的道德意志的控制力和自觉性主要是靠外部环境的作用才能表现出来,自身还没有形成坚定的道德意志。

品德行为上,小学低年级的道德行为习惯还没完全有养成,具有可塑性和易变性。在小学四年级时道德行为习惯基本形成,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道德行为习惯逐渐完善,道德水平逐步提升。[11]

(二)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品德发展的作用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指出,儿童道德发展包括三水平六阶段,在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教育的内容、方法和具体要求是不同的,总的说来,小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是教育者通过外界环境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让受教育者进行激烈地思想内部斗争的过程,也是将外界的道德观念转化为自身行为的过程。品德行为的养成,需要在与人交往中,经过长期的、反复的练习才能形成习惯,最后转变为人格,从而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所以受教育者拥有怎样的道德品质和他所接受的道德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孩子是在家庭中长大,父母是最早教育孩子的人,受其影响最早也最为深远。所以家庭教育在小学生品德形成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培养孩子行为习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着他们对父母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也决定着小学生身心发展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所以,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家长一定要义不容辞的担负起教育孩子,培养孩子的重任。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就是要求家长在平时日常生活中,注重用自身的良好行为去教育、影响、感染孩子,用正确的观念去教育孩子,做好榜样示范作用,对孩子出现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纠正和引导,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的认识和良好的道德行为。文献综述

三、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生品德影响的调查及分析

(一)调查问卷设计

1。调查对象

选取周口市作坊小学五年级、六年级学生,共计100名学生。

    2。问卷设计

研究使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本问卷共17题,涉及家庭状况、家庭教育方式、小学生品德行为习惯三个维度,其中1~6题为家庭状况;7~10题为家庭教育方式;11~17 题为小学生品德行为习惯。

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2):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99750.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