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论 54
致 谢 55
参考文献 56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2014年是我国P2P的元年,从规模上看,截止至2014年底,我国网贷放贷金额累计达3829亿,2014年放款金额为2528亿,以月均10.99%的增幅在增长,是2013年2.39倍,而2012年仅为212亿;2014年平台数量达1575家,2013年平台数量为800家,2012年时仅为200家。我国的P2P呈百花齐放的态势野蛮生长着,风投系、上市公司系、银行系、国资系层出不穷,却也暴露出我国P2P行业的杂乱无章,提现困难、诈骗等跑路潮爆发,2014年问题平台达387家,仅2014年12月,就达93家,而2013年全年也仅为76家,2012年仅为6家。
P2P这个行业面临的监管空白、征信空白等等让不少专家学者都纷纷呼吁,百姓别碰P2P,但不可否认P2P存在的价值,作为银行的有益补充,P2P能覆盖到更多银行所无法顾及到的长尾人群,而这一部分人群占比极高,市场极其宽广。
就在中国P2P乱象丛生的时候,美国的P2P鼻祖Lending Club于2014年12月12日开始在纽交所挂牌,估值85亿美元,其成功给予中国的P2P市场打了一针鸡血。Lending Club与Prosper在美国呈双寡头态势,Lending Club市场份额约占72%,仅2014年第四季度,贷款额就达11.6亿,2007年成立的它在开始贷款量并不高,进入2012年呈一个爆炸式增长。而Prosper的市场份额约24%,其余P2P共占4%,这便与我国P2P市场百花齐放的态势不同,陆金所加红岭创投两大巨头的市场份额仅占11.28%。
Lending Club的成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中国的P2P,欲从Lending Club模式迁徙到中国来,更有现成的中国版Lending Club——点融网,因其联合创始人苏海德先生正是Lending Club当初的技术总监,因此在点融网刚成立时,外界便对其议论纷纷,探讨其复制模式是否会成功,然而点融网另一名联合创始人郭宇航更是在多次访问中谈到,点融网是有不少复制Lending Club之处,但因为中美背景差异巨大,Lending Club在美国得益于金融环境,征信体系等,在中国完全不适用,这也迫使点融网,乃至整个中国P2P行业需要作出一些本土化的创新。
之所以从事该课题研究,与笔者近半年的工作与学习生活有千丝万缕的关系,首先是在上海银行总行的电子银行部实习,站在银行的角度思考P2P给予银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之后的财金通大赛,对于P2P、第三方支付都有了非常深刻的理解与认识;还帮助浦东区政府完成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相关调研,主要对比的就是中国美国的环境,以及美国的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模式;更因为之后在点融网的实习经历。
对于P2P这一新兴的行业,企业该找到其核心竞争力,是技术是风控亦或是市场细分。探究其未来路在何方,不仅具有时效性,而且在论文研究的深入过程中,相信行业也会有一个较大的动态演进,成为论文不断更新的重要素材。那便让笔者来探究出一条我国P2P企业实现本土化创新的道路,如何让这个行业可持续发展,便是此文的目的与意义。
(二) 文献综述
(三) 本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是以大量的P2P行业数据为研究基础,以Lending Club和中国版Lending Club——点融网为重点研究对象,研究中美之间P2P行业的外部条件差异,探究Lending Club的成功模式出彩之处,探讨点融网在发展过程中的功与过,继而将视角延伸至我国的一些龙头P2P企业诸如陆金所、红岭创投,归纳出我国P2P企业现存的一些困境,以及一些“病态”的创新,并借鉴Lending Club模式,从外部条件改善及内部创新两方面提出一条属于我国P2P企业复制以及本土化创新的道路。 Lending Club成功模式在本土化实践中的复制与创新研究(3):http://www.youerw.com/jingji/lunwen_25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