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链包括硅料、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应用系统5个环节。上游为硅料、硅片环节;中游为电池片、电池组件环节;下游为应用系统环节。我国光伏产业链发展在各环节间分布极度不平衡,国内的光伏企业大都集中在组装、制造等价值较低的产业链中间环节。而在行业分工中,这些都是附加值低、能耗高的环节。
光伏产业的高速发展造成多晶硅原材料紧缺,严重供不应求,价格持续上涨。多晶硅现货价格自2005年从55美元每公斤开始节节攀升,2006年达到150美元以上,2007年12月市场价格甚至达到400美元。我国又并不具备制造太阳能电池的高纯度多晶硅提纯技术,只能依赖国外进口原料。原材料价格的高涨导致光伏产业生产成本的增加。多晶硅成为了下游企业发展的瓶颈。
另外,由于欧美发达国家大力追捧新能源,对光伏产业的政策扶持和价格补贴使得光伏产品需求极为旺盛,从而带动了我国光伏产品的出口,率先进入光伏产业的企业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形成了强烈的示范效应。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拉动GDP的增长,延续传统的以投资拉动增长的思路,盲目加大对加工贸易定位的光伏行业的投资,甚至许多其他行业的企业也都纷纷涌入光伏市场,造成无序上马、非理性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产能迅速扩张。而我国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光伏发电成本太高,补贴代价过于高昂,国内的市场无法打开,产业与市场脱节,企业只能依赖国外的销售市场。
种种制约因素导致了我国光伏产业“两头在外,中间在内”的发展局面,即光伏产品90%多的原材料主要依赖进口,而光伏产业生产超过90%的产品都出口到国外市场,如欧洲、美国、日本等,欧洲市场则是重中之重,国内的制造环节消耗了能源、产生了污染,干净能源的使用环节却在国外。产业上游的原材料市场成为卖方市场,下游的最终产品市场成为买方市场,两头受制于人,企业之间发生恶性竞争,企业仅得到微薄的中间环节加工利润。文献综述
上游晶体硅材料、下游发电市场“两头在外”的困境使得我国光伏产业的抗风险能力极低。2008年下半年开始,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硅料价格大幅度下跌,之前与国外硅料厂家签订长单的光伏企业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核心技术的缺失使得进入多晶硅行业的企业生产成本过高,在多晶硅价格狂跌的情况下大多严重亏损。我国对光伏产业的政策也由扶持转为限制。2009年9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委发布的《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光伏列为重点控制的行业。国外光伏发电市场的大幅增长主要得益于政府补贴及政策优惠,但自2010年起,欧洲各国相继宣布削减光伏补贴。2012年,我国光伏产品又遭遇欧美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与裁决。由于之前过多企业上马光伏产业相关项目,盲目扩张造成产能严重过剩。2009年我国组件产能为12GW,2011年翻番至20多GW,2012年上半年再次翻番。国外市场的严重萎缩对一直依赖国外订单、销售市场集中在外国的本国光伏企业是相当沉重的打击。产能过剩遭遇市场萎缩,光伏企业普遍陷入困境。
在光伏产业迅猛发展的早期,光伏概念开始成为股票市场的投资热点。2005年及以前中国证券市场涉光伏产业上市公司有15家,2006年至2010年新增的涉光伏产业上市公司分别有7家、7家、8家、5家、5家。随着宏观经济、国际政策形势的变动,光伏产业经历了高速发展与迅速衰败,产业的发展形势影响了光伏企业的经营状况,而上市公司基本面的变动自然也使得股价随之上下波动。光伏板块指数在2007年8月到2008年2月总体处于一定的上升趋势,随后一路下跌到10月,11月才终于止住跌势,转而开始持续一定幅度的上升趋势,直到2011年4月板块指数又开始不断下跌,几乎要跌至2008年的最低水平,2012年12月板块指数才似乎止住下跌的趋势,开始缓速上升。 中国光伏产业上市公司股价变动影响因素分析(2):http://www.youerw.com/jingji/lunwen_70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