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国内需求市场。波特教授在书中十分推崇内需在大国间竞争的作用。毕竟产品销售到哪里都不如在本国自己消化掉的好。一般说来,企业对距离最近的顾客需求反应最敏感,所以,内需对宣传当地产品的特点,民族的创新和改善本国的产品质量上有很大作用。国内需求市场对一个国家的企业来说,是一种生产的动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有着本质区别,国内市场有很多优点,比如企业可以及时发现国内市场的消费者到底想要什么,对于一些国内的新闻,可能会使消费者产生某些消费动力。比如,某些当红明星代言的一些产品,可以迅速引起国内企业的关注,而国外的对手只能够望眼欲穿,所以波特教授说就算当今社会,全球化已经成为了时代发展的主题,但是国内的消费市场仍不能忽略。
波特教授同时也指出,本地客户非常的关键,特别是一些很内行,对于产品又有很多想法的客户,这样的顾客能对产品的进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很多时候国内的消费顾客有很多的亲属,或者商业上往来的朋友,同学,只要征服了一个挑剔的客人,有可能会给你带来流水的订单。这种优势是不容小觑的。
第三,相关和支持的产业。一个行业的发展不是孤立存在的,不可能说机械行业火爆了起来,其他行业都没落了,这显然不会发生,因为行业与行业间都会有很大的联系,比如在机械中,冲压模具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板件的生产,同样离不开冲压机械的性能,如果只有出色的模具,这显然是不够的。很多的发展中国家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看问题很片面,只知道要什么就生产什么,从来不关注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说我国上世纪80年的大飞机生产,需要大型的板件,很多人看到这个需求只会想到用焊接去将小的钢材拼接起来,而不会关注基础的材料行业发展,这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前途,是致命的。
而且本国自己的供应商是很重要的,毕竟自己生产的东西怎么说都比较的放心,不用担心产品质量等一系列的问题,同时再有了供应商的基础上,也不能缺少上下层的供应链关系,只有这样,上下一体才能保证良好,有活力的竞争力。
第四,企业策略、结构和同行业的对抗。怎么把企业推出去,变成一个国际竞争力优秀的企业十分的重要,波特教授认为首先要让企业有走出去的动力,当然动力是由利益驱动的,国外有很大的产品需求,但是也有一部分来自国内竞争企业给予的压力。这一点与人们的传统认知有很大不同,人们普遍认为认为,国内市场的竞争是微小的,竞争的太激烈会无端增加内耗,从而两败俱伤。这种观点是不对的,比如国内的移动,电信,联通,如果这三家企业只有一家的话,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出现提速降费的趋势。其实最佳的模式就像通讯这样,两家到三家企业占据市场,联合起来,与国际金融投资家进行对抗,这样有压力才会有动力,提高企业内部的活力,增强竞争力。
波特将这四方面的问题构成一个完美的菱形,在这个菱形的各个边,各个角达到最完美时,也就是没有短板,从而变成一个每一个边都在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系统。在这四边之外还有两个很重要的因素:机遇和政府。首先机遇是种运气,是无法控制的,但是政府的宏观调控不可缺少。
机会只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机遇可以影响四个边发生变化。波特教授在哈佛大学的一次交流中指出,对于一个正在发展的企业,有很多的机会需要把握,比如一项关键性的发明的诞生,又比如传统的理论,定理被推翻,某些成本发生了变化,比如伊拉克发生了战争,石油价格会发生剧烈的变化,还有金融危机,政府的领导人发生了交替,某些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战争等等。有些机会是有利的,也有些机会是有害的,但是万物有其两面性,要善于发现,只有善于发现的企业才能有长远的发展。 广东省纺织服装出口贸易研究(4):http://www.youerw.com/jingji/lunwen_93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