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性圆锥破碎机是目前运用较广泛的一种破碎机械,其生产率高、钢耗少、耗电少、破碎比大、排料粒度小而均匀并且经济实惠,因此被广泛应用。惯性圆锥破碎机的研究对国家经济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能源节约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
1.2 惯性圆锥破碎机简介
1.2.1 惯性圆锥破碎机历史发展
前苏联从1950年开始研制惯性圆锥破碎机,到现在为止的60几年来先后在14个国家(苏联、中国、日本、法国等)登记注册,现在已经成功设计并制造出了许多不同类型的惯性圆锥破碎机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很多的实验室及工业应用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在破碎比较坚硬的物料、加工及利用废料、回收废料中的有效成分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从第一代惯性圆锥破碎机在前苏联被研制成功以来,各个国家对于利用激振力做为动力来破碎物料这一先进技术的研究就一直在进行。在这期间进行了许多的理论性研究以及试验工作,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运动学研究和动力学研究、关键零部件的可靠性计算及校核、各种状况下的数学模型构建以及力学模型分析,均取得了不错的进展并且建立了相关的科学研究理论。正是依靠着这些理论基础,圆锥破碎机的后续研究才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苏联所研制的第一代惯性圆锥破碎机的整体结构如下:外壳由弹簧悬挂在基座上,动锥和激振器通过滑动轴承连接在外壳上,电机的旋转通过万向联轴器传动到激振器上从而带动激振器工作。此类破碎机的一个明显缺点就是所需要的基座承载能力非常大,同时破碎机机体本身就很高,因此第一代惯性圆锥破碎机在可靠性及安全性能方面都很差。后来又通过改进研制了第二代惯性圆锥破碎机,这一代的惯性圆锥破碎机为了提高安全性能改用弹簧来支承机体,这样还有效的降低了破碎机的整体高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还是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需要改进,例如加工制造困难、不容易实现润滑、零部件受损严重导致寿命偏低。后来的研究中出现了第三代惯性圆锥破碎机,第三代惯性圆锥破碎机很好的提高了破碎机的整体可靠性并且缩减了中间的传动轴,让整体结构变得更加简单而又不失功能,它的改进方法是将偏心质量块通过铰接的方式直接悬挂在支撑动锥的球面瓦上。随着研究的深入又出现了第四代,它是通过将两个偏心质量块一个安在机体外壳上,另一个安装在动锥上,用这两个偏心质量块来产生激振力从而为破碎机提供动力。这种新结构能够很好的降低产品的过粉碎这一指标,因此对于筑路材料的粉碎来说具有很大的意义。后来的进一步方案是采用液压系统调节卸载间隙,这种新设计可以很好的增大进料的最大块度,从而使应用更加广泛。
中国对于自己的惯性圆锥破碎机的研制工作是从1956年开始的,当时东北工学院成功研制出了直径为400mm的惯性圆锥破碎机,洛阳矿山机械研究所设计出直径为1650mm的惯性圆锥破碎机,与前苏联的第一代惯性圆锥破碎机基本类似,但研制时间较晚,并且之后的工作没有持续进行,因此与苏联相比具有较大的差距。我国为了缩短与前苏联等国家在惯性圆锥破碎机研制方面的差距,国内的很多企业和科研部门积极与前苏联的选矿设计院进行合作,双方共同进行研究工作并且取得了不错的进展。
我国在1958年成功的制造出了弹簧圆锥破碎机,这也创造了我国国内自主生产圆锥破碎机的先例。到了1980年左右时,我国自主生产的破碎机在主要特性、各项技术指标、产品种类等方面已经与前苏联等国家水平接近,但相比于美国等工业水平更发达的国家依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圆锥破碎机被引进后在我国的工业中很快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的原因就是它的产品质量好、生产效率高、使用性能好、投资少,因此它也就很快的取代了颚式破碎机等传统破碎机械在工业生产中的地位。目前在我国的各企业主要用它来对各种不同硬度的物料进行细碎或中碎,也有少部分用于粗碎。1985年开始我国的一些重工机械制造企业开始从美国引进他们的一些对于圆锥破碎机的先进技术,并且在此技术基础上自主生产出了“西蒙斯”圆锥破碎机,这也已经达到了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对我国圆锥破碎机之后的发展产生了极好的促进作用。最近,我国又积极的与俄罗斯、美国和日本等在惯性圆锥破碎机研究领域具有先进技术的国家合作,引进他们的先进设备并进行共同研究以及创新,以此方式来进一步缩短与这些国家在惯性圆锥破碎机研究制造方面的差距。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就会研究出自主创新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惯性圆锥破碎机,从而在这项领域处于领先位置。 pro-e惯性圆锥破碎机的设计+文献综述(2):http://www.youerw.com/jixie/lunwen_10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