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发射系统进入发射阵地后,要用适当的方式支撑于地面,使发射系统由行军状态转换为战斗状态。支撑方式选择的依据:一是考虑发射时的稳定性,二是考虑轮胎——底架系统的振动特性,控制发射时火箭弹的起始扰动。现有火箭发射系统的支撑方式有刚性支撑,弹性支撑和半刚性支撑三种方式[2]。
(1)刚性支撑:发射平台用三个,四个或多个千斤顶支撑于地面,发射时的载荷通过千斤顶传递到地面。
(2)弹性支撑:发射平台用前后车轮支撑于地面,发射时的载荷通过前后车轮传给地面。车体上的悬挂可以锁死,只有轮胎的弹性支撑。也可以不锁住,由轮胎和悬挂的弹性串联支撑。
(3)半刚性支撑:发射平台用前后轮和后千斤顶支撑于地面,形成所谓的前弹性,后刚性的支撑。使用这种支撑,发射平台由行军状态转换为战斗状态时,后面的两个千斤顶下降,着地后将全车抬起,后轮逐步减小负载,到一定值后停止。目前,火箭发射系统上常用的支撑装置有千斤顶装置,板簧固定器和制冲钩等。
63式107mm火箭炮,其支腿为“全向”支撑,在发射时将运行体底架和上部结构与地面建立完全的刚性连接。“全向”支撑可以极大程度的增强系统整体刚性,利于提高射击密集度。71式180mm火箭炮为“半向”支撑,在发射时将发射装置中心位置附近的减振和轮胎支撑起来,使车体部分的离开地面,这种设计主要是针对有简易制导能力的火箭发射系统。“半向”支撑方式简化了操作,缩短了行军战斗时间,对提高武器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具有积极意义。由于“半向”支撑所带来的起始扰动对密集度的影响,可以借助与火箭弹飞行的中期和后期的简易制导解决。
对于斜式发射,支腿的横向跨距要比纵向跨距小,最危险的失稳工况为横向侧翻,因此必须限制发射的最大方向角以保证发射车的稳定性[3]。在临界状态,发射车所受倾覆力矩等于稳定力矩,此时,发射车一侧的两条支腿的支反力等于零,但发射车并不会翻倒,这种状态并不稳定,在发射过程中会造成较大的振动。
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的张胜三研究员,研究分析了发射车在瞄准状态、发射状态和运输状态的抗倾覆能力,给出了相应的计算方法,主要结论为:支腿的横向跨距是保证横向稳定性的重要参数;通过增大支腿的横向跨距、降低发射车的质心高度、限制发射最大方向角、减小燃气射流的作用面积[4]、通过自动调平减小回转平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可以提高发射车稳定性。发射车稳定力矩与横向支撑跨距呈一次线性关系[5],增大支腿横向跨距是增强发射车抗倾覆能力最有效的方法。
黄志强,郑旺辉等人研究了一种收缩折叠式发射车支腿的方案设计,收缩折叠式支腿油缸压力大于支腿压力,整车在收缩折叠式支腿收缩脱离地面后,支腿和油缸受力较小,说明该收缩折叠式支腿在支腿脱离地面之后可以快速收缩,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缩短支腿收缩响应时间[6]。硬质地面工况下,收缩折叠式支腿在支腿落地盘与地面接触时,支腿和油缸都会产生一个巨大的瞬时脉冲力[7]。
1.1发射系统支撑装置简介
1.1.1发射系统支撑装置的主要作用
(1)稳固火箭发射系统。在火箭发射系统正向射击,侧向射击以及任意射角下射击时,要求火箭发射系统能可靠的固定在发射阵地上,以保证射击稳定性。如苏BM-24火箭炮,国产63式130mm和71式180mm火箭炮上均采用了千斤顶支撑装置,他在射击时支撑了火箭发射系统,提高了射击稳定性。 solidworks火箭炮单缸摆臂式千斤顶设计有限元分析(2):http://www.youerw.com/jixie/lunwen_29284.html